纵观历史去看,每次日本侵华前,都是打着学习、交流、生意、商会、为点子,把人输入中国,后来才会军事行动。日本人野心勃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 说起日本对中国的那点事儿,得从头说起。历史上,日本每次想动手侵华,总不是直接亮刀子,而是先玩一套软刀子,借着学习交流、做生意、搞商会这些幌子,把人慢慢塞进来。等根基扎稳了,再来硬的。这套路不是一天练成的,从明治维新那会儿就开始琢磨,野心大得很,步步为营,防不胜防。咱们得擦亮眼睛,随时盯着点,别让老一套重演。 先看甲午战争前那段。日本从1870年代起,就开始往中国派人。表面上看是留学生、商人啥的,实际干的活儿是刺探情报。1872年,日本陆军大将西乡隆盛就派了陆军少佐池上四郎带队,三个人潜入中国内地,摸清清朝的军政底细。这不是头一遭,早在明治初年,日本就通过各种渠道送人过来,名义上学汉学、搞贸易,实则收集地图、军营位置、经济数据。到1894年开打前,日本情报网已经织得挺密了。他们编了本《清商通览》,两千多页,全是间谍几年攒下来的货,涵盖清朝的海陆军部署、财政情况,甚至李鸿章的日常动向。贿赂清朝官员、监视北洋水师,这些事儿干得顺溜。结果呢,甲午一战,日本凭着这些情报,轻松拿下威海卫,逼清政府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经济上,他们早就在营口设点,派商团渗透东北贸易,人数虽不多,但够用,专攻煤炭、布匹这些关键货。 日俄战争那阵子,日本也没闲着。1904年开仗前,他们继续用老办法。借着南满铁路的修筑,派出一堆工程师、商人名义的家伙,实际是关东军的前身在铺路。满铁公司从1906年成立起,就成了情报窝点,员工从几千人蹿到上万,名义上管运输,暗地里测地形、拉军阀。俄罗斯那边也防着,但日本人钻空子,商会名义下搞联合开发,实际控制矿产。日本人还派留学生去东北大学,讲课时顺带拉拢学生,提供奖学金啥的,培养亲日派。这仗打完,日本捞到旅顺、大连,东北门户大开。他们的渗透不是瞎来,是有计划的,先经济卡脖子,再军事跟上。商会里那些日本人,表面谈生意,背地里交换情报,人数虽说控制在几千人,但关键岗位全占了。 再往前推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的把戏玩得更溜。1920年代末,关东军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上任,他带队建特务机关,表面是铁路顾问,实际指挥上万人渗透。满铁员工从1910年的9000人,到1929年爆到3.4万,全是日本人,名义上维护铁道,实则监视中国军队动向。经济上,日本银行纸币占东北流通五分之一,操控金融命脉。商会呢?奉天、大连到处是日本商团,卖布匹、农具,吸引农民上钩,顺带记录驻军部署。伪装成学者的家伙进学校,讲地理历史,课后许诺留学名额,拉拢青年。满族旧臣也被盯上,资助修庙宇,换情报。到1931年9月18日,柳条湖铁路段一炸,日本关东军就借口出兵,坦克履带一滚,沈阳、北大营全拿下。短短几个月,东北全境沦陷,建立伪满洲国。情报网功不可没,关东军演习上百次,早摸清中国守军弱点。金融渗透也关键,日本借款给地方,换合办企业,矿业、交通全垄断。煤炭生产,日本煤矿一家独大,阜新煤矿矿权早被窃取。这不是意外,是十年攒的家底,一夜砸锅。 九一八后,日本胃口没饱,盯上华北。1930年代初,他们用华北自治运动当幌子,继续渗透。1935年,何梅协定签了,日本从东北调兵,逼中国撤军,华北成半自治。经济上,日本侨民涌入,人数从几千到上万,商会名义下开厂、搞贸易,实际监视民众。金融扩张更狠,日本银行在天津、北平设分行,贷款给地方势力,操控棉花、煤炭出口。文化上,派人办学校、日语班,名义交流,实则洗脑。东亚同文书院在上海虹桥路开张,表面私立学校,实际训间谍,教中日文化,暗地里宣传大东亚共荣。北平沦陷前,日本通讯社分社遍地,控制报刊,散布亲日消息。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枪,日本驻屯军演习变真打,七七事变爆开,全面侵华序幕拉起。华北五省自治、冀东防共自治,这些运动全是日本策划,拉汉奸上台,分裂中国。移民政策也推,日本人进城务农、经商,人数激增,为占领铺路。军事上,关东军天津驻屯军早调集部队,丰台一带演习频频,蓄意挑衅。 这套路看下来,日本每次都先软后硬。甲午前情报大全攒底,日俄前铁路网铺情报,九一八前满铁商会织密,七七前华北自治拉汉奸。经济渗透是基础,商会、金融、贸易全上手,人数从几百到几十万,名义正当,实际间谍。学习交流更阴,留学生、顾问名义,实则培养内鬼。土肥原贤二这类家伙,升到中将,指挥特务机关15个,分机关20个,监视占领区,扶持伪政权。他们的野心从不藏着,视东北华北为生命线,资源掠夺、殖民扩张,一环扣一环。国际上,日本还玩舆论战,模糊侵华历史,向西方推销中国威胁论,搅局WTO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