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

高干评世界 2025-11-03 17:46:39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张爱玲的生命轨迹充满了孤独与避世,从她的写作到生活方式,皆如此。 她在美国的日子从未追求过热闹的社交圈,反而逐渐缩小自己的活动半径。 虽然她从纽约搬到洛杉矶后选择了一处更为便宜的公寓,但却始终保持着极高的隐私和隔离感。 从1970年代开始,张爱玲的皮肤过敏问题一直困扰着她。 即便状况时而加剧,她仍然拒绝寻求正规的医疗帮助,而是选择自己购买药膏进行处理。 在1980年代,张爱玲的生活变得更加流动性,她频繁搬家以躲避可能引发过敏的环境。 一段时间内,她竟然在三年半的时间里搬了超过一百八十次家,这种高频率的迁徙让她的经济压力陡增。 她的版税收入虽然有限,却勉强能够维持日常开销。 她的日常生活也极其简朴。 居住在单间公寓里,家具少而简单,饮食仅限于超市内的罐头食品和速食。 她甚至拒绝安装电话,更不愿接待任何访客。 家中的门锁经过重重加固,这种封闭的生活方式不仅是她对隐私的极度重视,也与她的身体健康状况有关。 到1990年代,张爱玲的健康开始全面恶化。 高血压和肾病的困扰接踵而至,她虽然服用了处方药以控制病情,但效果并不理想。 随着心血管问题的加重,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她依旧选择回避病情的严重性,从未接受医院的建议。 她的生命在这种孤立与隐忍中逐渐走向最终的衰退。 1995年,张爱玲续租了一处位于洛杉矶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房东每月偶尔来收取房租。 在这段时期,她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皮肤溃疡加重,她用卫生纸缓解疼痛后随意丢弃在房间内,导致居住环境卫生恶劣。 九月八日,一个令人痛心的日子,张爱玲因心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 根据法医的判断,她的死因是因动脉硬化引发的自然死亡。 遗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周围散落着大量沾染血迹的卫生纸。 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这种场景不仅凸显她临终时的艰难,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她的孤独。 张爱玲的遗嘱中,用极为明确的措辞表达了自己的最终愿望:禁止任何人观看她的遗体,立即火化,不举行任何告别仪式,骨灰撒入海洋。 她将所有遗产,包括手稿和版税,留给好友宋淇夫妇,并指定房东林式同为执行人,确保遗嘱得以遵从。 林式同在九月十九日将她的遗体火化,没有任何亲友参与。 随后,他租船出海,于九月三十日将她的骨灰撒入太平洋。 张爱玲的遗产总值约为两万八千美元,宋淇夫妇在获得这些遗产后,整理出版了她的遗作《小团圆》和《对照记》。 这些作品不仅填补了张爱玲生前未公开的部分,更让读者对她的创作过程产生了新的兴趣。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至今仍在不断被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为全世界的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她如何在乱世中描绘个人与时代关系的独特视角。 她的弟弟张子静在1997年于上海病逝,两人早年已断绝联系。 张爱玲并未在遗嘱中提及他,也未留任何财产予他。 尽管她已离世多年,她的作品在新一代读者中仍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她笔下的上海旧生活成为了人们探讨的焦点,让更多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动荡与她独特的思想。 张爱玲的生命故事似乎总是带着一丝凄凉和孤寂,她在晚年的选择令人唏嘘,生命中充满了无奈与抗争。 但正是这份孤独和深沉,让她的作品拥有恒久的吸引力,成为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 读者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在一个不断追求连接的时代,是否还有人能像她一样,愿意以孤绝的姿态写下自己的传奇? 你对张爱玲的晚年生活有何感触? 欢迎下方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信源:张爱玲出租屋内去世一丝不挂地躺在床,遗嘱: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度小视

0 阅读:4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