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黑龙江一退休老人上山摘松茸,在石缝里发现了一个标有USA字样的电台,民警得知后高度重视立刻点开调查,一个69岁的老太太闻讯赶来,仔细查看电台后嚎啕大哭,得知详情后民警肃然起敬! 1985 年黑龙江东宁县寒葱河林场,退休工人梁勇踩滑蹲揉膝盖时,瞥见岩壁下一角发黑的油布。 油布裹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隐约露出 “USA” 字母,老人们当即终止采松茸,直奔派出所。 谁都没料到,这台偶然发现的电台,会让远在北京的王一知连夜北上。 派出所民警层层解开油布,无线电台、电键、泛黄字典显露出来,字典扉页 “朴英山” 三字模糊。 县公安局迅速上报,消息传到北京,68 岁的王一知坐不住了 —— 她是抗联老战士,周保中将军的夫人。 “那电台…… 说不定是老朴他们用的!” 她翻出旧照片,连夜收拾行李,乘最早一班火车赶往东宁。 抵达派出所时,她裹着厚棉袄,头发上还沾着霜,却快步走向放电台的桌子。 王一知俯身盯着锈迹斑斑的电台,手指轻轻拂过 “USA” 标识,突然停在电键旁一道浅痕上。 “是它!这道印子是 1940 年在苏联修机器时留下的!” 她声音发颤,泪水瞬间涌出。 民警递来纸巾,她却摇头,继续抚摸电台外壳:“老朴总说这机器抗造,没想到藏了这么多年。” 她回忆起 1941 年见过朴英山,对方背着这台电台,说要 “在冰天雪地里传信号”。 “当时他还笑,说以后胜利了,要带着电台给孩子们讲战斗故事。” 王一知擦了擦眼泪,指着天线收纳管。 “这里面应该藏过密码本,老朴习惯把重要东西塞在这儿。” 后来专家果然在管内发现半枚铜纽扣。 辨认结束后,她特意叮嘱民警:“一定要好好保护,这是抗联战士的命啊!”临走前,她在派出所的记录本上签下名字,字迹虽抖,却力透纸背。 2023 年春,东北烈士纪念馆的修复室里,李师傅正用棉签擦拭电台的金属触点。 这是他接手的第 37 件革命文物,外壳标着 “USA”,内部却是苏制线路,让他格外谨慎。 “得先清理锈迹,再检测线圈是否还能导电。” 他边说边打开放大镜,对准电键的弹簧。 修复过程中,他发现电台内部藏着根细铁丝,缠着张碎纸片,上面有模糊的 “冰下” 二字。 这两个字让研究员张敏立刻想起王一知的回忆。 1940 年,28 岁的朴英山从苏联受训回国,带着这台电台潜伏在寒葱河一带。 为躲日军侦测,他常在结冰的河面下挖洞发报,用冰层屏蔽信号,每次操作都要忍受刺骨的寒冷。 王一知曾说,朴英山传回的情报,帮抗联多次避开日军围剿。 李师傅继续拆解电台时,在天线收纳管里发现了半枚铜纽扣。 档案里记载,1944 年朴英山小组被叛徒出卖,战斗中他把纽扣掰成两半,一半留给战友。 “这应该是他藏进去的,想留个念想。” 张敏拿着纽扣比对王一知提供的旧照片,眼眶泛红。 当年朴英山被捕后,日军用烙铁烫他的手,逼他说出电台位置,可他始终没松口,34 岁时牺牲在牢里。 2023 年 6 月,电台修复进入关键阶段,李师傅尝试接通低压电源。 “嘀嗒、嘀嗒”,微弱的电流声突然响起,修复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这声音和王一知描述的抗联电台信号频率一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 1942 年的寒葱河。 张敏立刻录下声音,发给王一知的女儿,92 岁的老人听后,在电话里哭着说 “像回到了当年”。 修复完成后,电台被放进新的展柜,旁边陈列着那半枚铜纽扣和王一知的签名记录本。 如今梁勇已去世 5 年,可他当年留下的采松茸路线图,成了纪念馆寻找抗联遗迹的重要参考。 如今,这台电台仍在纪念馆里 “讲述” 着历史。 李师傅每隔半年会来检查一次,确保它的状态稳定,他说:“这不是普通文物,是英雄的‘传声筒’。” 英山村的纪念碑前,每年清明都会有村民和游客献花,孩子们会把画的电台贴在碑上。 那 “嘀嗒” 的电流声,早已超越时间,成了提醒后人铭记历史的 “警钟”,永远不会消散。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东北抗联教导旅朴英山小部队使用的电台和密码本

梅川内酷
AI文
用户10xxx50 回复 11-02 01:53
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都能对的上,算不上是AI文
用户78xxx43 回复 11-02 05:41
中A1毒太深的人,会把任何事看成Aⅰ,比如他自己的照片。
XXUAN
是历史
用户10xxx21
致敬
m鲁谷
驴唇不对马嘴!
ninsoo 回复 11-02 00:55
[点赞]
用户75xxx69
致敬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