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挖出50万吨“未来金属”:为何说这次锶矿发现让中国少被卡脖子十年? 2025 年 10 月,南京溧水盆地地下 1200 米处,地质队的探测仪发出急促警报。 54.55 万吨锶矿的发现,让中国在关键材料领域,少被卡脖子十年。 这处联合国认证的 “绿色稀有金属” 矿,背后藏着两年勘探的艰辛。 2023 年 3 月,江苏省地质勘查院接到任务,对溧水盆地开展矿产普查。 队员们带着钻机、测井仪进驻,每天在野外工作 12 小时,排查地质断层。 最初三个月,钻探深度达到 800 米,只发现少量锶矿痕迹,团队没敢松懈。 队长李建军说:“长三角很少有大型矿,我们抱着找‘漏网之鱼’的心态坚持。” 2024 年 7 月,钻探深度突破 1000 米,岩芯样本里终于出现高浓度锶元素。 实验室检测显示,样本锶含量达 45%,远超国内平均水平,团队立刻扩大勘探范围。 为精准定位矿脉,他们用无人机测绘地形,结合三维地质模型分析矿体走向。 这期间,苏州一家新能源企业找上门,希望能提前锁定原料供应,缓解进口压力。 2025 年 5 月,勘探进入收尾阶段,矿脉储量测算结果出来:54.55 万吨。 消息传到无锡某半导体厂,厂长王海涛连夜组织会议,讨论技术升级计划。 这家工厂每年需进口 99.99% 纯度的锶材料,2024 年花了 3.3 亿元采购。 王海涛说:“国内有了矿,我们终于能放手研发自主提纯技术,不用看国外脸色。” 勘探过程中,队员们还发现矿床伴生铜、铅锌等矿体,这让开采成本大幅降低。 负责选矿技术的工程师张颖,已经开始设计综合开采方案。 “一套设备同时提炼多种矿物,能省三成成本,对企业来说是天大的好消息。” 她算了一笔账,按长三角的运输成本,矿运到工厂比从青海调运,每吨能省 80 元。 2025 年 8 月,首批矿样送到南京某军工企业,用于研发新型信号弹。 技术负责人赵亮测试后发现,溧水锶矿制成的硝酸锶,光学性能优于进口原料。 “以前依赖伊朗高品位矿,现在国内矿完全能替代,还能降低供应链风险。” 这种信号弹广泛用于军事演习和应急救援,原料自主对保障国防意义重大。 如今,溧水矿区的开采许可证正在办理,预计 2026 年初正式开工。 李建军和团队没闲着,又投入到周边区域的勘探中,希望找到更多矿脉。 王海涛的半导体厂,已与勘探院签订合作协议,定制高纯度锶材料。 张颖设计的选矿方案通过评审,设备采购清单也已提交给供应商。 赵亮的军工企业,计划明年扩大生产,把溧水锶矿纳入长期原料供应体系。 这些企业的行动,正印证着溧水锶矿的价值 —— 不只是资源,更是产业升级的契机。 未来十年,随着开采、提纯技术成熟,中国在新能源、半导体领域的自主性将更强。 像李建军、王海涛这样的从业者,正用行动让 “少被卡脖子” 从口号变成现实。 当下,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里,已有 20 多家企业表达合作意向。 他们看中的不只是锶矿本身,更是资源自主带来的产业链安全感。 这 54.55 万吨 “未来金属”,终将在这些从业者手中,变成科技突破的动力。 而中国在关键材料领域的底气,也会随着这样的发现,越来越足。 主要信源:(央视网——545.55千吨!江苏新发现一处大型锶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