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声称,中国今天在国际上显得强大无比的同时,中国崛起的根基已经动摇!10月2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刊文声称,北京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信心迅速提升,但中国国内一系列不断恶化的结构性问题,却对这个新崛起超级大国的未来构成了挑战,中国快速崛起的代价正在逐渐显现。 而这些问题包括,债务,产能过剩,企业内卷式竞争,中国社会已经弥散出了对经济前景感到焦虑的情绪。与此同时,中国还面临着出生率走低,人口结构老龄化等问题,而这都在动摇中国持续崛起的决心。很显然,德媒的这一论调,毫无疑问,这是对于我们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 可这话听着有点矛盾,毕竟眼下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肉眼可见地增强。从 APEC 会议上推动多边合作共识,到通过国际调解组织、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等机构参与全球治理,连韩国中央日报都刊文说中国在为区域繁荣贡献力量。 德国特里尔大学的中国问题专家塞巴斯蒂安・海尔曼之前还在《法兰克福汇报》写过,中国早已是全球工业中心,在 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的优势越来越明显,甚至正在成为 “主导性世界强国”。可仅仅十几天过去,同一家媒体就转了风向,把焦点对准了中国国内的 “隐忧”。 《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里重点提了经济结构的失衡问题。文章指出,中国长期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增长,虽然现在正发力提振内需,但转型没那么容易。 美国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 20% 关税还在产生影响,出口导向型企业压力不小,而内需提振需要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这恰恰是当前的薄弱环节。 文中引用的数据显示,尽管政府安排了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可居民消费信心的恢复速度低于预期,尤其是年轻群体的就业压力,让消费增长缺乏持续动力。 技术领域的 “卡脖子” 困境也被德媒反复提及。文章承认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上的投入巨大,像初创公司深度求索推出的 AI 模型已经能和美国同类产品媲美,开发成本还更低。 但核心零部件的依赖问题依然突出,高端芯片、精密仪器等领域的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这和美国主导的技术封锁形成了尖锐矛盾。报道里特别提到,这种技术上的 “软肋”,让中国的科技崛起看起来有点 “外强中干”,一旦外部供应收紧,就可能影响整个产业链的稳定。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也没被放过。文章里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比预期更快,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持续下降,这不仅加重了社会保障负担,还让制造业面临 “用工荒”。 虽然政府在想办法鼓励生育、延迟退休,但这些政策的效果需要时间显现,短期内很难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缺口。与之对应的是,高端人才的流失问题也值得警惕,部分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流向欧美,给本土创新带来了压力。 有意思的是,德媒自己的报道也存在不同声音。就在《法兰克福汇报》抛出 “根基动摇” 说法前不久,德国 IT Boltwise 网站还刊文称中国新发展战略有长远眼光,通过加强消费、技术创新和社会保障的组合拳应对挑战,目标是提高经济独立性。 德国新闻电视频道更是报道过,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已出现 “结构性下降”,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扩张正在破解环境与发展的矛盾,这其实是崛起质量提升的信号。 《法兰克福汇报》的文章倒是没否认中国的应对动作。文中提到,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把 “大力提振消费” 列为重要任务,还设立了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未来产业,国防支出也在适度增加以保障发展环境。 但文章坚持认为,这些举措短期内难以根治长期积累的结构性问题,快速崛起过程中忽略的短板,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去弥补。 现在外界对中国的看法越来越分裂,有人盯着国际舞台上的高光时刻,有人聚焦国内的结构性挑战。《法兰克福汇报》的这篇报道,本质上是把这种矛盾摆到了台面上。 不管争议如何,有一点很明确: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阵痛,而这场阵痛过后能否实现更稳固的崛起,恐怕比单纯的 “强大表象” 更值得关注。毕竟崛起的根基牢不牢固,最终还要靠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来说话。 信源:参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