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务代表格里尔再放狠话!中美协议只是战术性休战!刚签协议就变脸?美商务代表放狠话,这“休战”根本没诚意! 要知道,之前中美双方为了这份协议,前前后后谈了好几个月,从农产品准入到科技领域合作,每一条款都磨得仔细,最后签字时双方还都表态 “愿推动经贸关系稳定”。 结果没几天,格里尔就在华盛顿的一场行业论坛上公开说,美国同意签这份协议,更多是为了 “调整战略节奏”,不是要跟中国 “长期和解”,甚至明说 “接下来该施压的时候,绝不会手软”。这种刚签完就拆台的操作,把 “战术性休战” 这几个字的意味暴露得明明白白。 先看看协议里的关键内容,其实早就藏着 “临时感”。比如双方约定的农产品采购额度,只明确了未来 6 个月的目标,没提长期保障;科技领域的合作也只限于 “放宽部分民用技术出口”,像芯片这类核心领域的限制,半个字没提解除。 当时就有分析师觉得,这份协议更像是 “先把矛盾压一压”,可没想到美方会这么快把 “战术性” 三个字摆到台面上。 格里尔在论坛上还特意解释,“休战” 是为了让美国企业有时间 “调整供应链”,言外之意就是,现在不跟中国闹,是为了以后能更有底气跟中国竞争,这话听着可一点都不像要好好合作的样子。 再回头看美方这些年的操作,这种 “签协议又变脸” 的戏码其实不算新鲜。之前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刚达成阶段性贸易协议,没过多久美国就单方面加征关税;拜登上台后,也有过刚承诺 “不脱钩”,转头就搞 “芯片出口限制” 的情况。 这次格里尔放狠话,更像是延续了这种 “边谈边打” 的思路。他在论坛上还提到,美国接下来会 “密切盯着中国的执行情况”,一旦发现 “不符合预期”,就会立刻启动反制措施,这种话里话外的威胁,哪有半点 “休战” 该有的诚意? 更让人在意的是,格里尔说这话的场合也不一般。那场论坛来了不少美国跨国企业的高管,涉及汽车、电子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大多在中国有庞大的市场和供应链。 格里尔特意在这种场合表态,明显是在给美国企业 “打预防针”,告诉他们别指望靠这份协议就能安心跟中国合作,美国政府随时可能调整政策。有企业高管会后私下说,本来还想借着协议扩大对华投资,现在听了这话,只能先观望,生怕哪天政策变了,前期投入全打水漂。 从中国这边的反应来看,显然也早有准备。商务部在格里尔发言后,只是平静回应 “希望美方遵守协议精神,多做有利于经贸合作的事”,没有过多指责,这种冷静背后,其实是对美方行事风格的了解。 毕竟这些年跟美国打交道,中国早就明白,不能光看协议上写了什么,更要看美方实际做了什么。就像这次协议里提到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可美方却连个正面回应都没有,反而先放狠话,这种态度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有合作的诚意。 现在中美经贸关系本来就很敏感,这份协议好不容易给双方关系带来一点缓和的迹象,格里尔的狠话却把这点希望又给浇了冷水。所谓的 “战术性休战”,说到底就是美方把协议当成了暂时的 “缓兵之计”,而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开始。 咱们得清楚,协议只是个阶段成果,不是结束。得抓住现在这段平稳时间,加快科技研发,把产业布局弄得更好,扩大国内市场,这样才能在和美国的长期竞争里掌握主动。 接下来,就看美方会不会真的像格里尔说的那样 “随时反制”,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不会因为美方的狠话就妥协,毕竟在经贸合作中,诚意才是最重要的,光靠 “变脸” 和威胁,根本走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