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吨大豆背后的暗战:中美在APEC峰会前的无声较量

今日晴空 2025-11-01 11:19:10

那18万吨大豆一出手,我就知道,好戏要开场了。 果不其然,老特立马发了个朋友圈昭告天下:看,我谈下来的!还顺手就把这事儿跟芬太尼的关税挂上了钩。 一艘装载十八万吨美国大豆的货轮抵达中国港口,时间正好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召开前一周,这个举动本身不算大事,却透着微妙。当前全球供应链正处在混乱之中,中美贸易摩擦也未见缓和,这批大豆的采购量放在往年并不算多,但选在这个时间点完成交付,自然引起了各方关注。 特朗普马上在社交平台发言,说这笔订单是他谈成的,还提到对芬太尼原料化学品的关税豁免措施,特朗普想让人们觉得中国采购大豆是给他面子,是一种让步,西方媒体也跟着炒作,硬要把这件事说成美国的外交胜利,其实这种说法有些自高自大,市场行为本身没有那么复杂的政治含义,中国增加采购大豆主要是因为养猪饲料的需求上升,需要补充库存。 中国方面没有作出回应或解释,官方也未发布任何通告,这并不奇怪,因为自2023年起,中国已将巴西大豆作为主要进口来源,今年前三季度从美国进口的大豆数量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此次采购18万吨只是临时调整而非战略转向,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国内养猪业对豆粕的需求,与特朗普时期的政策无关。 真正让人琢磨的是数据背后的门道,第三季度中国从美国买了更多高科技产品,比如电池、芯片设备、医疗仪器,增长速度超过12%,可同时美国又把七家中国机构加进生物技术出口限制名单,嘴上讲着交易达成,手上却把技术出口的绳子拉得更紧,这一套做法我们早就熟悉了——生意可以继续谈,但关键技术必须卡住。 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即将在秘鲁召开,中国提出的供应链韧性倡议已获得十四个国家支持,美国方面仍在讨论大豆贸易问题,回避数字规则和清洁能源等新议题,日本和韩国私下表示不会参与以大豆采购换取关税减免的交易模式,东盟则建立了第三方采购机制,以此减少中美双边交易对地区产生的影响。 大豆只是引子,真正的较量不在港口码头,而在科研机构、数据处理中心和物流网络之间,谁能掌握行业标准、控制关键环节,谁就能在下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前夕,各方都清楚这个事实:表面上讨论的是大豆贸易,实际上争夺的是未来发展的主导权。

0 阅读:115

猜你喜欢

今日晴空

今日晴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