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搞清楚了, 为什么神舟二十一号新闻见面会 航天员张洪章只是招手而没有敬礼。 原来张洪章是中科院的一名载荷专家,是一名非现役军人,他是从科研院所选拔的,而不是从军人航天员队伍选拔的,所以没有军籍,不用行军礼。 张洪章那亲切的挥手瞬间,展现了中国航天员队伍的多元与包容。这位戴着眼镜的航天员,确实与身旁敬军礼的指令长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身份不同——他来自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一名纯粹的科学家。 载荷专家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空间站进入全新阶段。2018年,国家宣布首次从科研人员中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张洪章第一时间报名,最终在2020年9月作为四名载荷专家之一入选第三批航天员。从实验室到太空舱,他的转型代表着中国航天从技术验证迈向深度科学探索。 张洪章的背景堪称学霸典范。这位山东汉子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工系,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高比能量锂离子电池——这正是航天电源的核心技术。他发表过30多篇研究论文,申报了60多项发明专利。 从科学家到航天员的转变充满挑战。张洪章坦言自己原本是个“文弱书生”,体能训练曾是短板。他靠着惊人毅力坚持训练,引体向上从零达到20多个,手上的茧子磨了一层又一层。 思维方式也需要彻底转变。作为科研人员,他习惯发散思维,寻找创新方案。但航天任务要求精确执行既定程序,任何临时改动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这种从“天马行空到落地生根”的转变,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 张洪章将在太空开展自己参与设计的研究项目。这种“自产自研”的模式,极大提升了空间实验的精准度和效率。他将成为自己实验的操作者,这种无缝衔接在地面科研中难以想象。 神舟二十一号乘组构成凸显战略布局。70后指令长张陆提供经验传承,90后飞行工程师武飞带来青春活力,80后载荷专家张洪章确保科研深度。这种组合完美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和专业领域。 中国空间站正成为真正的“国家太空实验室”。张洪章期待在太空环境下开展研究,解决“前人一直想解决而又解决不了的难题”。这种科学家的自豪感,超越了任何形式的礼节。 张洪章的个人爱好同样引人注目。他喜欢种菜养花、打太极、品读诗词,这些爱好很可能随他一起进入太空。想象一下,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上,一位科学家边种菜边吟诗,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中国式浪漫。 他那朴实的挥手,恰是中国航天自信从容的最好体现。当航天员队伍向科学家敞开大门,当太空探索从技术挑战转向科学发现,我们需要的不再是统一的军礼,而是每个个体最真实的表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