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污水后,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 这两年里国际市场的变化超出不少人预期,日本海鲜出口不仅没垮,反而慢慢恢复到排海前的九成左右,曾经被抵制的局面早就不复存在。 核心原因之一是中国有条件恢复了部分进口,2025年6月海关总署发布140号公告,明确排除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后,允许其他地区符合要求的水产品输华,而且进口时必须提交卫生证书、放射性检测合格证明和产区证明,海关还会实施100%开箱检测,这套严格流程让合规产品重新进入中国市场。 日本也没闲着,早就把目光转向了东南亚和欧盟,专门为扇贝这类主力产品设定出口目标,对韩国计划卖到41亿日元,欧盟45亿日元,泰国24亿日元,还在泰国等地建了加工供应链,剥壳处理后再出口到美国,靠着新市场补了中国暂停进口时的缺口。 大家愿意继续吃海鲜,关键还是信任检测数据,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2025年4月公布过福岛周边海域海洋生物检测结果,氚、铯-134这些关键核素浓度都在正常范围,这是中方首次系统性确认当地海洋生物安全性。 加上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持续监测,多个国家交叉验证的数据让消费者心里有了底。 而且海鲜的消费需求本来就没减,全球优质海鲜供给就那么多,澳大利亚、挪威的产品虽然能替代一部分,但价格更高,日本海鲜在合规前提下,性价比优势依然存在。 不是大家忘了核污染的风险,而是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知道只要是经过正规渠道、有检测证明的产品,就能放心吃。 不过这里面也藏着不少争议和风险,不能只看表面的繁荣。 韩国至今还禁止福岛等8个县的海产品进口,就算是其他地区的产品,只要检测到微量核素,就要求日方额外提交证明,实际上相当于变相禁止,这说明不同国家对风险的容忍度还是不一样。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曾有过篡改核污染检测数据的前科,虽然现在有国际监督,但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富集是长期过程,短期检测合格不代表几年后依然安全。 食品安全不能赌短期数据,日本核污水要排30年以上,这种持续排放带来的累积风险,不是一次两次检测能覆盖的。 消费者买海鲜时,还是得多留意产地,尽量避开高风险区域,并且一定要看清楚检测证明,不能光图便宜就放松警惕。 市场恢复不代表风险消失,只是大家找到了在风险中平衡的方式。 日本海鲜出口回暖,本质是严格的检测标准降低了贸易壁垒,新市场的开拓弥补了传统市场的波动,而消费者的选择始终围绕“安全”二字。 海鲜作为全球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没人愿意轻易放弃,但这不能成为忽视长期风险的理由。 核污染水排海是全人类的事,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牺牲海洋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短期的商业利益更不能凌驾于长远的生态安全之上。 安全的海鲜源于透明的监测和负责的态度,而不是单方面的承诺。你会愿意购买经过正规检测的日本海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