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含泪苦劝:天气渐冷,吃完降压药后,请务必注意这4个隐患 上周急诊接了 68 岁的老张,早上刚吃了硝苯地平控释片,就裹着薄外套去楼下买菜,零下 3 度的天,没走 50 米就头晕栽倒,测血压飙到 180/110mmHg。明明按时吃了降压药,咋还差点出大事?天冷后,降压药背后藏的 4 个隐患,太多人没当回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23》显示,冬季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幅度比夏季高 20%,因服药后忽视细节导致脑卒中、心梗的住院患者,比其他季节多 35%。这些危险,大多能通过注意细节避开。 第一个隐患是服药后马上暴露在低温中。老张就是典型,吃完药血管本就处于扩张状态,突然吹冷风,血管会急剧收缩,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骤升。 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研究显示,冬季服药后 1 小时内外出,血压骤升超过 30mmHg 的风险,是待在温暖环境中的 4.2 倍。后来老张改成服药后在家待半小时,等身体适应药物作用,再穿厚棉袄、戴帽子出门,血压就稳多了。 第二个隐患是服药后喝水太少。56 岁的李阿姨吃氢氯噻嗪降压,冬天觉得不出汗就少喝水,有时一天只喝一杯水。 上周她突然手脚发麻、心慌,检查发现电解质紊乱,血钾低到 3.0mmol/L(正常范围 3.5-5.5mmol/L)。医生解释,氢氯噻嗪会促进水分排出,喝水少会让血药浓度升高,还容易导致电解质失衡。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4 年研究指出,冬季服药后每日饮水量少于 1000 毫升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是足量饮水者的 2.8 倍。李阿姨后来改成每天喝 1500 毫升温水,分多次小口喝,再没出现过心慌。 第三个隐患是和其他药 “混搭”。45 岁的小王有高血压,吃缬沙坦控制得挺好,前阵子感冒,自己买了含伪麻黄碱的感冒灵颗粒,吃了两天就头晕得厉害,血压降到 90/60mmHg。伪麻黄碱会收缩血管,和缬沙坦的降压作用冲突,容易导致血压忽高忽低。 临床统计显示,冬季高血压患者因合并用药不当住院的,占同期住院人数的 19%。医生提醒,感冒时要选不含伪麻黄碱的药,比如连花清瘟胶囊、板蓝根颗粒,吃药前一定要给医生说自己在吃降压药。 第四个隐患是服药后久坐不动。62 岁的赵叔吃培哚普利,冬天不爱出门,吃完药就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有时一下午都不动。上周他发现腿肿得厉害,检查是下肢静脉回流不畅。服药后血管扩张,血流速度本就变慢,久坐会让血液淤积在下肢,不仅加重水肿,还可能增加血栓风险。 某心血管病研究所数据显示,冬季服药后每日活动量少于 30 分钟的患者,血栓风险比活动者高 2.3 倍。赵叔后来改成每天服药后在家慢走 20 分钟,走的时候甩甩胳膊、活动脚踝,一周后腿肿就消了。 其实冬季吃降压药有几个简单的注意事项:每天早上固定时间服药,比如 7 点,吃完后喝 200 毫升温水;出门前测次血压,低于 130/80mmHg 再出门,外面冷就戴个口罩、围围巾,减少冷空气刺激;要是感冒、咳嗽,先去问医生该吃啥药,别自己随便买;每天晚饭后可以在家做 5 分钟踮脚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高血压不是 “吃了药就没事”,尤其冬天,多注意这些小细节,血压才能稳,少遭心梗、中风的罪。毕竟天冷时,安稳过日子比啥都重要,别让本该护健康的降压药,因为疏忽变成隐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