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

地缘历史 2025-10-30 18:54:22

美国飞行员发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怪现象每次中国战机伴飞,既不是歼16、也不是歼20、更不是歼35,总是用歼11伴飞或拦截他们!   从2024年下半年到2025年,美军飞行员遇到的一个现象越来越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每当他们的侦察机或轰炸机接近南海空域,尤其是西沙群岛附近。   他们以为会被中国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拦截,比如歼-20,或者多用途高性能战机歼-16,甚至新近亮相的歼-35。   但现实却让他们大跌眼镜,每一次出现在机窗外的,总是那架早已被他们“研究透了”的歼-11。   2024年10月24日深夜,一架美军B-52轰炸机例行飞行至南海空域,途中逼近永兴岛不到50公里,随后,一架挂实弹的歼-11B突然出现在其右翼,最近距离只有3米。   整个过程被美军印太司令部拍成视频,高调公布,指责中方“危险、挑衅”,但却根本不敢提自己为何深夜飞临中国岛礁门前。   这不是偶然。2025年2月,一架P-8A反潜巡逻机再次从冲绳起飞,航向西沙上空。结果,拦截它的又是歼-11。   如果说一次是巧合,两次是侥幸,那连续十几次都遇到同一种战机,那就绝对是有意为之。问题是,为什么偏偏是歼-11?   从技术层面分析,歼-11虽然是苏-27的国产化版本,但自2000年代以来已彻底本土化。   它并不具隐身能力,也不具备歼-20那样的超音速巡航与雷达隐身性能。   但它有一个天然优势:双发设计让它在远距离海域执行任务更有保障,哪怕一台发动机故障,也能安全返航。   南海远离大陆,复杂的气象条件和突发情况比比皆是,解放军在2001年撞机事件中吃过大亏,今天当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而且,歼-11的出勤率极高。它可以在普通机场起降,甚至在沿海的临时跑道上部署。   地面检修三分钟内就能完成准备,天气适应性强,不需要像歼-20那样的专用机库和高标准维护条件。   在应对突发拦截任务时,歼-11的“随叫随到”能力远胜于那些技术先进但维护复杂的五代机。   歼-11的稳定气动布局也为高风险近距离伴飞提供了保障。2024年那次3米贴近B-52的行动,就是采用了经典的90度横滚掠过和外逼机动。   这种动作需要极高的飞控稳定性和战机操控余量,歼-11正好具备这一点。而歼-20虽然性能先进,但出于保密和战略需要,不可能频繁执行这种“露脸”的任务。   事实上,歼-20的任务并不是伴飞拦截,而是战略威慑与制空作战。它出现在南海空域的几次,大多是应对美军F-35等高威胁目标。   例如2025年1月,一架F-35从菲律賓起飞,试图逼近中国海军演习区域,解放军迅速调派歼-20升空,并在高空进行隐身伴飞,直至美军战机脱离空域。   这才是关键——解放军正在根据威胁等级灵活调配战机。   这是一种分层应对的战术逻辑:对于P-8A、RC-135这种电子侦察机,或者B-52这种老式轰炸机,歼-11足够应对;   而面对F-35或高空无人侦察机,才会动用歼-20或歼-16。   美国方面对此并非不知情,但他们更愿意装作“看不懂”。   印太司令部在每一次事件后都高调发布视频,批评中方“不专业、不安全”,但从不正面回应自己为何频繁抵近中国岛礁,甚至在夜间进行挑衅飞行。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有意混淆机型认知,多次将歼-11误认成苏-35,甚至在一次通报中称其为“未知型号”。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话术操作,他们不想承认,中国用一款非隐身战机就能完成高强度拦截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外交部的表态始终一致:中方行动完全合法合规,是对美方挑衅的必要回应。   毛宁多次在记者会上强调,中方不会接受“危险相遇”的指责,美军若不抵近侦察,一切就不会发生。   这实际上也传递出一个信号,中国不接受美式危机管控框架,更不接受在自家门口被“规训”。   从成本角度看,歼-11也是最经济的选择。它的生产线成熟,部队储备数量多,维护费用低。   与其让这些战机停在机库中老化,不如让它们承担拦截任务。   相比之下,歼-20和歼-35等尖端战机,每次出动都意味着巨额成本和潜在的技术暴露风险。   歼-11就是为这种“既要看得见,又不能看太多”的场合设计的最佳工具。   美国飞行员之所以困惑,是因为他们始终用自己的逻辑揣度中国。   他们以为中国像他们一样,总是用最先进的战机秀肌肉,却没意识到,解放军更注重的是实战效能和战略布局。   在他们一次次被歼-11“惊吓”之后,或许该明白,中国不是不会用歼-20,而是根本没必要用。

0 阅读:168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