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目的可能就只有一个:要中国大量企业倒闭,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地缘历史 2025-10-30 17:54:21

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打压,目的可能就只有一个:要中国大量企业倒闭,让大量工人失去工作,让失去的工人对抗政府,让中国经济刹车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让西方的颜色革命暴发,让中国陷入大动乱,让中国像苏联一样失去执政权。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再一次出手了。   这一次,他们不再遮遮掩掩,而是干脆直接上调关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实施“对等关税”政策,将平均税率拉高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立刻下调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美国自己也好不到哪去,经济增长预期从2.7%下调到1.8%。   但美国根本不在乎这点代价,他们更在意的,是中国能不能扛得住。   这一轮关税战的打击面非常精准。美国没有盲目出手,而是专挑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动刀。   电子、纺织、家具等领域,几乎覆盖了大量中小企业和民营制造业的命脉。   这些产业承载着上千万的就业岗位,一旦企业扛不住,直接后果就是工人失业,工人失业之后的焦虑、愤怒、不满情绪,就是美国想要点燃的火药桶。   他们的算盘非常清楚:先制造经济压力,再引发社会动荡,最终撬动政治基础。   当年苏联是怎么垮的?经济崩溃只是表象,真正的致命一击是内部的全面失控。   美国不会忘记这个剧本,因为他们就是导演之一。而现在,在中国,他们想把这场戏再上演一遍。   美国不仅仅用关税打压中国制造,还在全力封锁中国科技产业的上升通道。   5月4日,美国宣布对所有外国制作电影征收100%关税,虽然表面上是文化保护,实际上是试图在全球舆论上孤立中国。   同时,他们继续加码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击,尤其是芯片、人工智能、光刻机等关键领域,企图从源头掐断中国的技术成长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竞争,这是战略性围堵。   美国知道,中国制造业撑起的不只是GDP,还有社会的基本稳定。一旦工人大规模失业,社会情绪就可能失控。   而如果这些情绪被境外势力收编、引导、放大,那么一场颜色革命就有了土壤。   美国的智库和NGO不是闲着的。他们通过各种社交平台、新闻网站、以及在中国设立的“研究项目”,制造、传播、放大关于中国经济的“失败论”。   他们把个别企业的倒闭无限放大,把个别地方的失业现象上升为“制度性失败”,再通过外语媒体“回传”到国内,引导舆论走向。   这是一场心理战,也是一场舆论战,更是一场制度对抗。   美国此刻的策略,和当年对苏联如出一辙。   通过高关税压缩出口,通过技术封锁打击产业升级,通过金融政策制造资本外流,通过媒体渗透放大社会问题,最终目标不是打败一个对手,而是拖垮一个国家。   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发展中的中国,而是一个分裂、动荡、失控、失去执政能力的中国。   为了这个目标,美国甚至不惜拉上整个世界陪葬。他们绕开WTO机制,单边加税,破坏全球贸易体系;   他们强迫企业“去中国化”,逼着盟友站队;他们还试图利用“印太经济框架”构建一个排除中国的供应链生态圈。   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让中国的经济刹车,让中国社会出问题,让中国人民对抗国家。   但问题是,中国不是苏联。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内需占比显著提升。   中国的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东盟的市场份额稳步增长,对美依赖逐年下降。   国内85%的出口企业已经开始布局内销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双循环”格局。   美国想靠贸易战打垮中国经济的算盘,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奏效。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科技产业也没有被打断。   华为、比亚迪、中芯国际等企业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多个关键技术的突破。   尽管美国限制高端芯片设备出口,但中国的国产替代正在加速推进。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新能源和6G领域,中国的专利数量和产业化速度,已经开始反超部分西方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也没有在多边外交上被孤立。   2025年,中国担任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积极推动区域经济整合。金砖国家之间的金融合作机制正在深化,RCEP也在不断扩大合作范围。   美国的围堵策略,反而促使中国加速向“全球南方”靠拢,形成了新的国际朋友圈。   面对这种局面,美国的焦虑正在加剧。他们原本希望通过“经济+技术+舆论”三重打击,让中国社会自行崩溃。   但现在,中国不仅没有崩溃,反而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中国已经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   今天的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14亿人口的内需市场、全球最活跃的数字经济,还有一整套可以调控经济和社会的政策工具箱。   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早已看穿了美国的图谋,也有足够的信心和意志去应对挑战。

0 阅读:66

猜你喜欢

地缘历史

地缘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