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71年,开国大将王树声到部队看望女儿,不料被警卫兵拦下:“请您排队等候,领表登记。”王树声看了看排得长长的队伍,填好登记表后,走到末尾默默等候。 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王树声大将以战功显赫而闻名,但相比战功,更能体现他一生品格的是他始终坚守的各项原则。 王树声的首要原则是严格区分公与私的界限,绝不利用公共资源满足个人需求。 1972年,王树声的长子王鲁光26岁结婚,作为父亲,王树声准备的贺礼只有一间房、一张床和两床新棉被。 警卫员杨伯均觉得这样的布置太简单了,就从单位搬来闲置的金丝绒椅子和大理石茶几,想让首长家的婚礼场面好看些。 可这个出于好意的举动却让王树声发了火,他严厉批评了警卫员,要求他马上把东西还回单位,王树声强调结婚不能铺张浪费,更不能违反原则挪用公家的物品。 其实,坚守公私界限早已是王树声深入骨髓的习惯,早在1959年,他跟随彭德怀元帅出访东欧七国时,面对各国赠送的贵重礼物,能拒绝的他都直接拒绝了;实在没办法拒绝的,回国后也全部上交给了国库。 王树声的第二个原则,是不搞特殊化,主动放下将帅身份,自觉遵守各项规则,把自己当作普通一员。 1971年大年初二,王树声的妻子出差在外,儿子们也都有事要忙,他因为十分想念小女儿,就独自去部队探望,到了部队门口,警卫兵按照规定拦住他,告知需要排队领表登记才能进入。 要知道,王树声曾经是六位司令员的顶头上司,但面对这样的要求,他没有表现出丝毫不满,也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 他平静地填好登记表后,走到长长的队伍末尾排队,在寒冷的天气里裹紧棉大衣,和其他探亲的家长一样耐心等候。 他整整排了两个小时的队才见到女儿王季迟,见面时只是憨厚地笑了笑,女儿看到他冻得难受,有点埋怨他不表明身份,还邀请他去有暖气的房间里坐。 但王树声拒绝了,他担心会耽误女儿工作,就在传达室的硬板凳上和女儿简单聊了几句,之后就自己坐公交车回去了。 后来有人问起这件事,王树声平淡地解释说,自己是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军人,就必须遵守部队的纪律。 王树声对子女教育也有明确的原则,他不希望子女依赖父辈的光环,要求他们靠自己的能力成长。 他坚决支持周恩来总理撤销干部子弟学校的决定,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到普通学校读书,还反复叮嘱孩子们,绝对不能对外人透露自己的家庭背景。 除了精神上要求子女保持“普通”,王树声还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他就定下规矩:自己的手绢、袜子要自己洗;上了三四年级,所有衣服都要自己洗;到了中学,床单、被罩也必须自己动手清洗。 就连王树声50岁时才得到、十分疼爱的小女儿王季迟,也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待遇,正是在这样严格的家庭教育下,王季迟14岁时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部队,成为一名通讯兵。 在军营里,没有人知道她的家庭背景,她和其他战友一起吃、一起住,刻苦训练,凭借自己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当年王树声在军营门口排队两小时,等待的正是他亲手培养出的、不依赖父辈光环的普通军人女儿,他用自己遵守规则的行动表达了对女儿独立成长的认可和尊重。 王树声的一生十分辉煌,他参与创建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但他最可贵的地方不在于这些功绩,而在于功成名就后依然把“原则”当作终身信仰。 信源:人民网 传承红色精神 赓续百年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官方网站--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