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余一家零食店里,监控视频记录下惊险一幕:一位白发老人手持长柄锄头冲进店内,隔着收银台猛地挥向正在整理货架的女店员。锄头擦着店员头顶砸在货架上,金属碰撞声让整个店面瞬间凝固。所幸女店员反应迅速,侧身躲过致命一击后踉跄着逃向店外,老人仍举着锄头追赶,直到被赶来的路人拦住。 这场毫无征兆的暴力事件让所有人脊背发凉。据当事店员回忆,她与老人素不相识,既无言语冲突也无利益纠葛,对方突然持械攻击的行为完全超出常理。警方通报显示,涉事老人已被带回派出所调查,其家属也赶到现场配合问询,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监控里那把寒光闪闪的锄头,还是让无数网友直呼“细思极恐”——如果店员反应稍慢半拍,如果锄头击中要害部位,这起事件很可能演变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恰恰因为它撕开了社会安全感的脆弱面。在公共场所遭遇无差别暴力,这种本该出现在影视剧里的情节,却真实发生在普通人的生活里。更令人不安的是,施暴者是本该被社会关照的老年人群体。近年来类似事件时有发生:从公交车上抢夺方向盘的老人,到超市里故意打翻商品发泄的老人,再到如今持凶器伤人的极端案例。这些行为背后,既有个体心理失衡的因素,也暴露出部分老年人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现实困境。 但将问题简单归咎于“老人变坏”显然有失公允。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部分老年人确实会出现认知功能退化、情绪控制能力下降等问题,若缺乏家庭关怀和社会支持,容易产生被边缘化的焦虑感。然而这绝不能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任何情绪宣泄都该有底线,任何年龄都不是实施暴力的“免罪金牌”。我们既要理解老年群体的特殊处境,更要明确传递一个信号:社会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违法必究的铁律不会因年龄而打折。 值得深思的是,当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类似突发暴力时,究竟该如何保护自己?这起事件中女店员的教科书级躲避动作值得借鉴:保持冷静观察施暴者动向,优先寻找掩体或逃生通道,避免正面冲突。同时,商家也该加强安全防范,比如配备防暴器械、设置紧急报警装置等。但说到底,构建安全社会不能只靠个体自救,更需要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社区能否为独居老人提供心理疏导?家庭能否给予长辈更多情感陪伴?法律能否对暴力行为形成有效震慑?这些问题的答案,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安全感。 看到这则新闻的你,是否也在为公共场所的安全问题揪心?当我们在便利店买水、在餐厅吃饭时,是否也该多留个心眼?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你觉得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面对突发暴力,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你的每一条留言,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案例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