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美国豆农开心了,刚刚,中国下了3批美国大豆订单! 三单加起来约18万吨,按计划12月、1月装船。这意味着,自9月以来,美国豆农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数据,总算不用挂零了。 市场似乎早有预感。芝加哥大豆基准期货价格,这周从五年来的谷底往上蹿,一路冲到15个月来的最高点,像是提前嗅到了好消息的味道。 但明眼人都清楚,18万吨这点量,实在是杯水车薪。打个比方,就像大旱时节下了场毛毛雨,解不了根本的渴。 美国媒体早就算过账,今年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少说少卖了1400到1600万吨。这背后,是几十亿美元的损失,真金白银从指缝里溜走,换谁不心疼? 所以,眼下这三单,更像是个信号。大家真正盯着的,是中国接下来还会买多少。毕竟,这点量离补上亏空还差得远。 美国豆农这大半年过得不容易。大豆堆在仓库里,看着中国这个大市场却进不来,心里急得像火烧。往年这个时候,船来船往,订单不断,今年却冷冷清清,不少人愁得睡不着觉。 中国这次下单,多少能让他们松口气。至少说明,通道没堵死,生意还有得做。但要说彻底翻身,还差得远。18万吨,分到众多豆农手里,可能连塞牙缝都不够。 期货价格反弹,看着热闹,可要是后续没大订单跟上,这涨势怕是撑不了多久。市场向来现实,没有实打实的成交量撑腰,再好的预期也会落空。 美国农业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人口多,对大豆的需求摆在那儿,是实打实的“刚需”。往年美国大豆能占不小份额,靠的就是质优价廉,还有长期合作的情分。 可今年这局面,让不少人看清了一个理:国际贸易这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影响千万农户的生计。美国豆农的损失,说到底还是贸易环境波动惹的祸。 中国这次下单,有人说是“示好”,也有人说是正常的市场行为。不管怎么说,对美国豆农而言,都是雪中送炭——哪怕这炭的量不算多。 但往后的路怎么走,还得看双方的诚意。美国要是真想让豆农日子好过点,就得拿出点实际行动,营造稳定的贸易环境。光靠这18万吨的订单,撑不起豆农的希望,也填不上几十亿美元的窟窿。 对中国来说,买谁的大豆,买多少,从来都是看市场、看需求。质量好、价格合适,自然会下单。这既是生意,也是一种态度:合作才能共赢,对抗只会两败俱伤。 美国豆农现在该高兴吗?或许该,但别高兴太早。这三单只是个开始,能不能把失去的份额抢回来,能不能让口袋重新鼓起来,还得看接下来的动静。 1400到1600万吨的缺口,像座大山压在那儿。18万吨,连山脚都没碰到。所以,与其忙着庆祝,不如盼着后续能有更多好消息。毕竟,市场不相信短暂的热闹,只认实实在在的订单。 这事儿也给所有人提了个醒:国际贸易里,没有谁能独善其身。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美国豆农的境遇,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想要日子好过,还得回归理性合作,少点算计,多点诚意。 接下来,就看中国的订单会不会再飞来。对美国豆农而言,这可能是今年最后的指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