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突然发起对中国卡车车身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牵连一大片制造业! 消息来的有些突然市场上不少人,都愣住。8。5到32英尺的卡车车身,组装与否、冷藏设备有没有,通通算进调查范围。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冲洗地毯的意味? 背后推手找到了,两家叫Morgan的本地公司直接申请调查。仔细一今年中国相关车身出口量对加拿大涨了12%,已占三成五份额。本地厂商压力怪大。但竞争不只靠本地资源,去年不也见过电动车、钢铝高关税那套,结果三个月里加拿大油菜籽和水产品出口下滑30%。 零件成本、供应链、跨国企业利益,交织在一起,哪有什么一锤定音。数据显示,加拿大卡车厂有近四成组件都是从中国采购,你说这个“双反”政策能让谁安心? 细看时点,美加贸易谈判卡壳,突然加拿大动作频频,难保不是另有深意。对美出口占加拿大总出口超七成。用“双反”给美国示好,想多换几个钢铝配额,手段用得忒直接。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终归要买单! 调查初裁只给90天,流程快得离奇。这速度,怎么看怎么像奔着“早有准备”去的。 中国方面不是一天两天应对贸易摩擦了。反制手段多,农产品、海鲜、技术壁垒,往年就轮流上阵。去年油菜籽那一波直接让加拿大痛到发麻。 不过话又说回来,丢掉一些份额、企业重心早就往东南亚和中东转移。加拿大市场规模大吗?其实没那么高。倒是加拿大,一旦自己卡住农产品出口,那只有自己哭了。 美加关系复杂,讨价还价里谁是筹码、谁是棋子并不好说。分析人士认为,美国“以盟制华”的策略让盟友也坐立不安。 这一来一回,局里还没理清,动作已先做了,逻辑上看着反复。那加拿大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是稳市场还是自找麻烦?哈,有点乱! 90天后调查结果马上见分晓,谁是赢家不敢谁会付出代价不便明言。 一桩贸易里的纠葛,大公司小企业都卷进去,谁都逃不掉。这事儿,究竟会翻出什么结果?等着吧,反正局还没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