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卢拉现身吉隆坡,和特朗普谈美国加征巴西商品关税的事,这一幕仿佛早有预兆,谁都不想做第一个低头的。 巴西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新鲜,关税变数,每年都有新花样。美国对巴西产品突然加到40%、甚至50%的税,这回可是动了巴西的“老本行”,大豆、矿产、农产品,市场都难受。 美国海关2023年数据显示,美国大豆进口量从中国掉头转向巴西,巴西出口586亿美元,但这一动作却没让美巴关系好转——反而在关税上多了分争执。农产品背后,是美国本土农场主们的呼声,也是政客拉票的筹码。 而卢拉这次真的憋一口气,想借谈判解决关税,顺带把巴西锂矿、新能源产业链的合作端上桌子。美国进出口银行提出2。66亿美元贷款,看上去是个橄榄枝,某种意义又像锁链。条件藏在哪?恐怕只有两边明白。 谈判桌上,分歧两头硬。一个急着让自家农货不被压价,另一个要保本国市场安全。表面谈合作,其实心里都有小算盘——都盼对方先松口。 换个角度,也许美国真想新能源产业上谋个“先手”,毕竟锂是拼电动车的命脉。可真如此简单?谁说得准!有业内消息称,巴西锂开发还卡在环保审批、地方利益推拉之间,不是说有钱就能挖。 但再绕也逃不开利益分配。外贸顺差一边倒,关税高筑墙;美巴表面交流,背后较劲拉锯。谈判气氛断断续续,谁也不愿先“怂”,偶尔还挺僵。 有巴西议员公开称“就算给美国贷款,也不能让锂项目被人牵着鼻子走。”可转身有人觉得,真能换到关税减免,也值得试试。 美巴贸易纠纷说白了就是各自保饭碗,谁用真心?不见得。 这事,我倒觉得没谁既能全拿好处、又能让对方服气,下一步不一定是妥协,也许还会有折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