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8 16:57:00

我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血统,但是我有100%的中国心,我将用一生来报答中国。”印尼富商熊德龙虽是印尼和荷兰的混血儿,却坚称自己是中国人,无偿向中国捐款建校、医院和公共设施等超过4亿元。 熊德龙的故事很传奇,他刚出生几个月,熊德龙就成了孤儿,是旅居印尼的广东梅县华侨熊如淡、黄凤娇夫妇把他抱回了家。 那时候夫妻俩做小生意维生,日子过得紧巴,却把最好的都留给他。父亲熊如淡每天收摊回家,再累也要教他背诵《增广贤文》,“远亲不如近邻”“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的道理,就着煤油灯的光刻进了他心里。 最让他记一辈子的是那年除夕,家里实在凑不出钱寄回梅州老家,养母翻出陪嫁的银手镯,拉着他坐三轮车去当铺。车轮碾过石子路颠簸不停,母亲把他搂在怀里说:“儿子,再苦不能忘本,咱的根在 China。” 那枚手镯换的钱,最终变成了寄往家乡的汇款单,也在他心里种下了对 “祖国” 的模糊向往。 1978 年 11 月 16 日,31 岁的熊德龙终于踏上了养父母魂牵梦萦的土地。从澳门过关时,他清楚记得脚下的变化,澳门那边是平整的水泥路,内地这边却是坑洼的土路。 泥土的腥气扑面而来,他突然蹲下身,掬起一捧黄土贴在胸口,眼泪跟着落了下来。那一刻,他不是印尼商人熊德龙,只是两个客家老人的儿子,回到了爹娘的故土。 眼前的贫穷让他揪心,梅州乡下的孩子光着脚上学,教室里连像样的桌椅都没有;村里的卫生院只有一间土房,药品更是稀缺。离开时他在心里许诺,一定要让这里变个样子。那时候他的事业刚起步,却当即拿出积蓄,给梅县的学校捐了第一批桌椅和书籍。 往后的四十多年里,这份许诺变成了停不下来的脚步。梅州的江面上,先后升起六座新桥的轮廓,每一座都藏着他的心意,贤母桥纪念养母的恩情,如淡长廊缅怀养父的教诲,发明桥报答当年帮过养父母的恩人邱发明。 剑英纪念大桥通车那天,当地百姓拉着他的手不放,往他兜里塞自家种的柚子,说 “这桥让咱进城省了俩小时”。 他的捐助从梅州蔓延到全国,贵州山区的希望小学里,孩子们用上了崭新的课桌椅;云南边陲的卫生院添了救护车,偏远村寨的老人不用再步行几十里看病。 黑龙江的中学建起了体育场,体育课上终于能看到奔跑的身影。光是嘉应大学、中山大学这些高校,他就捐建了多个教学楼,还亲自担任校董,时不时去给学生们讲养父教他的处世道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正摸着石头搞改革开放,很多干部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熊德龙又动了心思,组织近两千名中层干部远赴美国培训。加州大学的金融讲座、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先进设备,打开了这些人的眼界。有干部回来后给他写信,说 “您带我们看的不是风景,是发展的思路”。 他的 “中国心” 不止藏在捐款单里,执掌印尼《国际日报》后,他开辟专版介绍中国的发展变化,把改革开放的故事讲给东南亚读者听。 两国还没恢复邦交时,他就偷偷架起民间沟通的桥梁,每年借着商务考察的名义往返,把中国的需求带给印尼商人,再把东南亚的投资机会带回内地。后来被任命为印尼 - 中国旅游亲善大使,他更是带着旅游团穿梭两国,逢人就说 “中国的变化能惊掉你的下巴”。 养母病重那年,他守在病床前,像当年母亲哄他那样唱客家山歌。母亲弥留之际攥着他的手,眼神里全是牵挂。为了这份牵挂,他把客家文化刻进了自家血脉。 儿女们从小跟着他学中文,逢年过节必吃客家酿豆腐,就连孙辈都会背 “相见易得好,久住难为人” 的古训。他常对孩子们说,血脉可以不是中国的,但心必须向着这片养父母眷恋的土地。 有人曾不解地问他,没半点中国血统,何苦如此费心费力。他指着办公室墙上养父母的照片,语气很轻却很坚定:“他们给了我生命,教我做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根,自然也是我的根。” 这些年,他捐出去的钱早已超过 4 亿,可自己穿的还是普通衬衫,吃饭常去巷子里的客家小馆,点一份腌面配三及第汤。 电视剧《亲亲中国爹娘》开机那天,他去了雅加达的揭牌仪式。看着屏幕上重现的养父母生活场景,他又想起当年母亲唱的山歌,眼眶忍不住红了。剧组的人说,这故事讲的是亲情,可在他心里,这更是对一片土地最深的眷恋。 如今快八十岁的他,还在两国间奔波。有时去梅州看新建的学校,有时在雅加达接待中国的考察团。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着摆手,说只要还走得动,就还要为这片土地多做些事。 江风掠过贤母桥,带着客家米酒的清香,熊德龙望着远处的群山,那里埋着养父母的牵挂,也藏着他一颗滚烫的 “中国心”。这份没有血缘的羁绊,早已跨越山海,成了他这辈子最珍贵的信仰。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