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为什么不收割印度?不是美国不想收,而是印度这个国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连美国都栽过跟头...... 最典型的就是美国试图收购印度估值700亿美元的优质钢材厂那件事,美国特意选在卢比汇率暴跌的时机出手,还找了莫迪做担保确保交易不作废,满心以为能低价抄底赚一笔。 可等美国付了350亿美元准备交接股权时,印度突然抛出重磅消息,说这家钢厂欠印度政府1300亿美元债务,莫迪的担保只管双方不反悔,债务得新股东扛。 美国想找莫迪说理,得到的回应却是债务自然该新股东承担,要是放弃收购就得付巨额违约金,花旗银行在印度的账户还被直接冻结,最后美国只能吃了这个哑巴亏,这笔收购案彻底泡汤。 印度能让美国碰壁,核心就是攥紧了资金管控的主动权。全世界除了美国,很少有国家能像印度这样对外资资金流动下狠手。 外资企业在印度赚了钱想把利润转出去,难如登天,各种隐形限制和税务审查能把路堵得严严实实。 印度央行有个“自由化汇款计划”,表面说个人每年能汇出25万美元,实际操作中想投资海外股票、买国外房产,都得过税务局稽查员这关。 超过100万卢比的汇款要收20%的源头税,外资企业税率看着从40%降到35%有优惠,实则附加条件一大堆,利润必须留在印度本土再投资,不然就得补税。 2025年6月印度央行还直接禁止居民把资金汇去离岸定期存款,每一笔外资股权投资都得通过可汇回账户进出,全程在央行监控之下。 美国收割其他国家,靠的就是吸引外资进来,再通过金融操作让资金大量外流,可印度这套“闭环管理”,直接断了美国的后路,赚的钱带不走,收割也就成了空谈。 印度的不按套路,更体现在不管面对谁,都把本土利益放在第一位,绝不做无底线妥协。 美国和印度谈了五轮贸易协议,最后还是没成,特朗普只能对印度加征25%的对等关税。 关键问题就出在农产品和乳制品市场开放上,美国要求印度扩大准入,可印度根本不接招。 印度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大量农民靠种地谋生,要是放开进口美国低价农产品,本土农业就得垮掉,莫迪政府根本不敢冒这个险,毕竟农民是重要的选民基础。 更有意思的是乳制品,印度教里牛奶是纯净神圣的,用于宗教仪式,印度教教义要求奶牛只能喂素食。 而美国奶牛常喂食猪血、骨粉等动物性饲料,这在印度教徒看来完全不能接受,莫迪领导的人民党以捍卫印度教“法统”为核心,自然不可能在这事上让步。 即便美国是印度最大的出口市场,2024到2025财年印度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9.78%,加征关税可能让印度经济增速下降0.2%,印度也没松口。 在俄制能源和武器采购上,印度也没顺着美国的意思来,即便面临美国“惩罚”威胁,还是坚持按自己的利益行事。 很多人觉得印度的操作看不懂,其实这正是它的生存智慧。印度清楚自己的定位,知道美国想拉它制衡,但它绝不甘当马前卒,而是要在大国之间找平衡,所有决策都围绕自身利益转。 美国收割的套路无非是施压让对方开放市场、放松资金管控,可印度偏偏在这两点上寸步不让,既欢迎外资来投资建厂带动经济,又通过严苛政策把核心利益攥在手里,不让外资随意拿捏。 这种务实到骨子里的策略,打破了美国霸权收割的常规逻辑,让美国那些屡试不爽的手段在印度失灵。 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印度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想要不被收割,就得守住自己的底线和主动权。 你觉得未来美国还会继续尝试收割印度吗?印度又能一直守住自己的节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