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历史上,抢占我们领土最多的是沙俄,杀我们人最多的是日本,而抢夺我们财富最多的是英国。 说起中国近代史,人们第一想到的是沙俄占了东北那么大地,日本鬼子屠城。 可要是问起英国,大多会愣一下,说 “好像也打过来过,可没那么恨”。 但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英国当年的招数太会藏 —— 它不跟你拼刀子见血,专挑你看不见的地方 “薅羊毛”,把便宜占尽了,还没落下太坏的名声。 1840 年鸦片战争后,清廷早被打怕了,外面列强盯着,家里太平天国闹得凶,连给兵丁发饷都得赊账。 英国没像沙俄那样立马划地盘,也没学日本急着动刀子,反而凑过来 “递甜水”。 最开始是鸦片,道光年间每箱鸦片从印度运到中国,成本才几十两,卖出去能翻十倍,卖到三百多两。 那会儿广州、上海的码头,天天有英国船卸鸦片,普通人家只要有人沾了这东西,不出半年就得卖房子卖地,有的连孩子都卖了。 可英国不管这些,在他们嘴里这叫 “正当贸易”,清廷要禁,就派军舰来打。 后来英国又盯上了海关,1863 年找了个叫赫德的英国人来管中国海关,这一管就是 48 年。 这人年薪比李鸿章的俸禄还多两倍。 他表面上把海关弄得 “有模有样”,收的税一年比一年多,最多时占了清廷国库的三分之一。 可这些钱没多少用在老百姓身上,一半帮清廷镇压起义,另一半顺着 “协定关税” 流进英国口袋。 英国的洋布运进来,只交 5% 的税,比中国本土布的成本还低,农村妇女织的布根本卖不出去。 英国还在中国办 “客邮”,1844 年先在上海设了个邮局,后来又开到天津、武汉。 这些邮局看着跟普通邮局一样,其实专干偷偷摸摸的事,邮寄的大部分都是毒品一类的。 更气人的是,这些邮局不归中国管,就算查出问题,中国官也管不了英国人。 甲午战争后,清廷要赔日本 2 亿多两白银,拿不出钱,英国的汇丰银行立马跑过来 “帮忙”,借一笔钱收 4 厘的利息,还逼着清廷把淞沪铁路、湖北煤矿的经营权押出去,等于拿中国的产业换 “救命钱”,最后越借越还不起。 再看上海、天津的英租界,表面说是 “租” 中国的地,每年给点租金,实际上里面自己定规矩、收税,甚至有自己的警察和法院。 中国人在租界里要是被英国人欺负了,告到租界法院,十有八九赢不了。 可老百姓看在眼里,只觉得 “这地还是中国的,就是租给洋人用”,不像沙俄割走的东北,祖祖辈辈住的地方突然换了主子,那种疼来得直接。 英国还特别会装,在自己国家的教材里,把鸦片战争说成 “为了保护通商”,把火烧圆明园说成 “惩罚中国官员的蛮横”,连从中国抢的文物,在英国博物馆里都标着 “接受馈赠”,压根不提是抢来的。 沙俄割地杀人,日本屠城放火,这些伤害是明面上的,老百姓一眼就能看见,恨得也直接。 可英国的掠夺是慢慢渗的 —— 鸦片毁了人,关税抢了钱,租界占了权,这些事不像刀砍在身上那么疼,却一点点抽干了国家的力气。 48 年里,赫德光工资就拿了 38 万多两,相当于 40 万农民一年的口粮;那些被洋布挤垮的手工作坊,加起来有几十万家,多少人没了活路。 这种 “软刀子” 比硬拳头更狠,它不把你打死,却让你永远站不直。 现在我们日子过好了,再回头看这段历史,不是要揪着过去不放,而是要明白,欺负人的法子从来不止一种。 有的是明着来的横,有的是笑着来的坑。先辈们用血汗换来了今天的底气,我们得记住,强大不只是能挡住炮舰,更要守住自己的钱袋子、产业根,别再让人用 “好听的名头” 薅走好处。 不怕明枪易躲,就怕暗箭难防,这段屈辱的历史我们不会忘记,但绝对不会在被侵犯。 真正的硬气,是把自己的日子过扎实,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再也不让过去的亏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