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于2024年11月12日悄然离世,享年84岁。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梁光烈发表这些态度强硬的观点并不是因为他好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表达,目的是在危机还没严重的时候就划清底线。 他那句广为人知的名言,是在日本通过试图干涉地区事务的“周边有事法案”之后说的,这番话有着明确的现实针对性,是对当时特定地缘政治变化的直接回应。 仔细分析他的话,“拉日本一起打”是对可能干预相关事务的国家发出的明确警告;“小打不如大打”则体现了他想争取决定性结果的决心,避免陷入没完没了的消耗战,这正是他在决策中“用强硬态度形成威慑”的体现。 这种直接坦率的风格贯穿了他的外交工作,比如在香格里拉对话会等场合,他把国防建设和“保障老百姓的小康生活”直接联系起来,践行了他“把军事准备作为底线,把外交智慧作为掌握主动权的关键”的理念。 梁光烈对战争的强硬态度,恰恰来自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残酷性,这位1940年12月出生在四川三台县普通农民家庭的将领,小时候因为干农活,双手很早就长了老茧,对生活的艰辛有着直观的感受。 这样的出身让他非常体谅普通士兵的困难,在军队里,他既是训练时要求严格的指挥官,也是生活中会帮士兵修鞋、写信的贴心人。 而他的慎战思想是在战争经历中慢慢形成的,17岁时,他曾在朝鲜停战后仍处于紧张状态的环境中接受极寒天气下的训练;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还亲自到前线参与作战。 这些经历让他深深明白战争带来的损失有多大,当年他主张速战速决,核心就是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对于真正经历过战争的指挥官来说,对战争的敬畏远远超过好战的冲动。 他在军队服役长达54年,见证了军队的完整变革,这也让他更加坚信,只有强大的国防力量,才能最终守护和平。 除了说过的话,梁光烈更大的历史价值体现在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者的实际行动中,他一辈子的努力,都围绕着“只有能打仗,才能阻止战争”这个道理。 早在1985年百万大裁军时,他所领导的部队就成为改革试点,率先尝试“先训练再补充兵员”的精兵建设方式,在减少军队人数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战斗力,这也是他早期推动军队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作战能力的实践。 从在沈阳军区推动“科技大练兵”,到担任总参谋长期间大力发展信息化和一体化作战能力,他一直强调先进的武器装备必须和先进的作战思想相配合。 为此,他曾用56天时间走遍了漫长的边防线,只为摸清实际情况、改善边境的基础设施,他的务实还体现在非战争相关的工作中。 2008年汶川地震时,时任国防部长的他深入灾区一线,指挥救灾工作长达九天,同时,他在国际场合也会坦诚承认中国军队的装备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这种清醒的现实态度和外界给她贴上的“好战”标签完全不符。 说到底,梁光烈在言语上的强硬态度和行动上的务实作风,并不是人格矛盾,而是“以战止战”大战略下的两个方面。 那些坚定有力的话语是捍卫国家利益时绝不妥协的保障;而他一辈子推动的军队现代化建设,才是为国家打下的最坚实、最可靠的和平基础,他用一辈子实干的经历,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国家栋梁”。 信源:光明数字报 梁光烈五十四年戎马生涯

KL~Xu JF
正视周边危机,不俱伪强挑衅!敢阻统一,先沉本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