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来说,氢弹威力确实上不封顶。但是核武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扔不到对方头上去,那跟没有核武器没区别。 氢弹的门道得从它和原子弹的本质区别说起,原子弹玩的是 “拆积木” 的把戏,靠铀 - 235、钚 - 239 这些重原子在中子轰击下裂开,就像把一块大石头敲碎溅出火星,1 千克铀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 1.9 万吨 TNT 炸药,1945 年炸广岛的那颗原子弹才用了 64 千克铀,当量就有 1.5 万吨,已经把整座城市夷为平地。 但氢弹玩的是 “搭积木”,用氘、氚这些氢的同位素当原料,得先靠原子弹爆炸造出上亿度的高温和几百万大气压的高压,逼着这些轻原子挤成氦原子,这个聚变过程喷出来的能量简直是量级上的碾压,随便一颗氢弹的当量都能轻松超过 20 万吨,比原子弹猛几十上百倍都不止。 氢弹威力上不封顶的秘诀在于没有 “临界质量” 的限制,原子弹里的铀原料多到一定程度会自己炸,比如铀 - 235 的临界质量约 50 公斤,再大就没法保存了,但氢弹的聚变材料能无限叠加,理论上想做多大威力都能实现。 苏联当年就玩过一把狠的,1961 年试爆的 “沙皇炸弹” 原设计 1 亿吨 TNT 当量,后来怕把地球炸出问题才减到 5000 万吨,这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 3000 多倍,爆炸产生的火球半径达 4600 米,蘑菇云高 64 公里,相当于 7 个珠穆朗玛峰叠起来,连 4000 公里外的美国阿拉斯加雷达都瘫痪了 20 小时,甚至把亚欧大陆向南推了 9 毫米。 可这颗 “超级烟花” 也就只能看看,26 吨的重量根本没法正常部署,得把图 - 95 轰炸机的弹仓拆了挂在机腹下,投弹后飞机得开足马力飞 200 公里才能躲开冲击波,实战中就是个活靶子,完全是冷战时期秀肌肉的摆设。 更早的美国 “迈克” 氢弹更夸张,1952 年第一次试爆时重达 82 吨,像个巨大的制冷罐,必须靠专门的地面装置支撑,根本没法移动,虽然炸出了 1000 万吨当量,把整个珊瑚岛都炸没了,却连最基本的投放能力都没有,纯属实验室里的 “笨重玩具”。 直到后来用氘化锂替代液态氘氚,做成 “干式” 氢弹,重量才降下来,1954 年美国试爆的实用型氢弹终于能靠轰炸机携带,但依然面临投送难题 —— 当时的防空导弹已经能打高空目标,慢悠悠的轰炸机很容易被拦下来,这时候的氢弹就算威力再大,扔不到对方领土上也只是废铁。 中国当年也走过类似的弯路,1967 年 6 月 17 日成功空爆了 330 万吨当量的氢弹,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但毛主席等领导人很清楚,能炸响不等于能实战。这颗氢弹太大太重,只能固定在地面试验,想让它具备威慑力,必须解决投送问题。 后来专门改装了强 - 5 甲型攻击机,取消弹仓设计机腹凹槽,加装甩投装置,1971 年 12 月 30 日第一次试验时还出了意外,氢弹没能顺利投出,飞行员杨国祥冒着生命危险带弹迫降才保住了试验成果。 直到 1972 年 1 月 7 日,第二次甩投试验才成功,这颗 “狂飙一号” 氢弹才算真正具备实战能力,从炸响到能扔出去,中间差的这几年,恰恰印证了投送能力比威力更关键。 冷战后期美苏都明白这个道理,不再比拼谁的氢弹当量更大,转而全力发展投送工具。苏联的 R-36M 洲际导弹射程达 1.6 万公里,能携带 10 个分导式氢弹弹头,每个当量 55-75 万吨,不用做一颗 2000 万吨的超级氢弹,靠 10 个小弹头反而能同时打击多个目标,还能突破反导系统。 更关键的是,氢弹威力和杀伤范围并不是正比关系,按公式计算,10 万吨当量的氢弹杀伤半径 3.22 公里,100 万吨当量也才 6.93 公里,当量翻 10 倍,杀伤范围只扩大 1 倍多,与其做一颗容易被拦截的超大氢弹,不如多搞几颗能精准投送的小当量弹头,性价比高得多。 现在的核威慑比拼的早就不是谁的氢弹更 “暴力”,而是谁的投送系统更可靠。中国的东风 - 41 导弹射程 1.4 万公里,能携带多枚分导式氢弹弹头,公路、铁路都能机动发射;俄罗斯的 “先锋” 导弹能以 20 倍音速滑翔变轨,反导系统根本拦不住。 这些导弹搭载的氢弹弹头当量大多在几十万吨级别,虽然比不上 “沙皇炸弹” 的夸张威力,却能实实在在扔到目标头上,这才是真正的威慑力。反观那些当量动辄上千万吨的氢弹,要么被当成试验品炸一次就完,要么躺在仓库里没法移动,就像有一门射程只有 10 米的大炮,再大的威力也只能吓唬自己。 所以说,氢弹的门道从来不止是聚变反应的能量释放,更在于能不能把这份能量精准送到该去的地方,扔不出去的氢弹,本质上和一堆昂贵的核废料没什么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