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46军军长萧全夫与夫人刘海波及两个女

不急不躁文史 2025-10-27 14:42:50

1952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第46军军长萧全夫与夫人刘海波及两个女儿在入朝鲜参战前合影留影。 萧全夫,原本叫“全福”。 按乡下老理儿讲,“全福”听着喜气,保佑儿孙满堂、四季平安。但他后来硬生生给自己改了。 不是算命,也不是取个笔名,而是改给战场听的。 有人说是徐向前当年见了他一句话点醒了他,说什么“不能做匹夫,要当全夫”。这“全夫”,听着生硬,其实藏着一本《孙子兵法》。书上那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他念了个遍。 话糙理不糙,小部队要是死扛,不但打不赢,还容易被人一锅端。他年轻那阵,火气大,一次逞勇硬碰敌人,差点把自己带的一个班全赔进去。 从那以后,他知道,打仗这玩意儿,不能光靠血气。 几十年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证还在档案里躺着。 可他在军中的名声,不是靠那张纸立起来的,而是一仗一仗踩出来的。 当时才30来岁,萧全夫就被任命为志愿军第四十六军军长,是队伍里数得着的“年轻老兵”。 美国人打了五次战役没讨到便宜,又整出个“绞杀战”的法子,飞机、坦克、火炮轮着来,指望把中朝的后勤线全绞断。 美军这算盘,噼里啪啦打得响,可真到了堂岘,碰上第四十六军,那就成了掰手腕。 这军在朝鲜战场上扎了200天。 天天不是干仗就是备仗,敌我交火150多回,前线像烧开的水,刚平一点又沸腾起来。 阵地不是“守住”两个字能概括的,是用血一点点往前啃出来的。 坦克、战机、步兵轮番上,萧全夫手底下扛下了27次强攻,反手打了8次,歼敌1万4千多人。啥叫硬骨头?就这个架势。 最火的一仗,是马踏里东南山那几天。 那地方不好守,但谁拿下了谁就能卡住美军的咽喉,等于在他们喉咙里掐上一把。 从7月8号晚上开始打,到7月26号夜里,整整三轮反击,最后一轮从黄昏打到天亮。 7月27日一大早停战命令才发下来,他那边的枪才停。 有人后来笑着说,萧全夫是志愿军里“最后一个放下枪的”。笑归笑,这话背后是真心服气的劲。因为不是谁都能抗到停战那一刻,还把阵地越打越大的。 朝鲜打完仗,他一身伤没往外说,反而安安静静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 那地方可不是一般人能混的,教官多半是苏联人,对战术条条框框抠得紧。但他好就好在,越老越稳,越稳越敢打。哪怕是几年后的珍宝岛,他照样能往火线上冲。 珍宝岛那个仗,说大不大,说小也真不小。 1969年头两个月,中苏边境闹得挺热闹,苏军一边挑衅,一边探路,摸我军底细。 沈阳军区开了会,陈锡联看着地图,问:“谁来前线坐镇?”手一伸,就点了萧全夫,说:“你这‘拳夫’还剩几分力道?”他点头,没多说话。 前指设在五林洞,离珍宝岛也就十公里不到。 兵马、炮营、侦察、通讯全调上去,还拉了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当预备。那会儿火药味已经浓得像进了炸药库,一根火柴都能把天点着。 3月13号那天,苏军三辆坦克冒冒失失开进中方江汊子。 萧全夫看了眼地形,判断得准:坦克后头没步兵,是火力侦察。他一摆手说不能打。 可这话一出口,陈锡联急了:“人家都打进来了,你还不打?”温玉成也觉得该还手。 萧全夫硬扛着:“打了就暴露布防,不值。”顶着压力,他没乱来,反而让炮兵轰了几发,把敌人吓退。谁说冷静没用?有时候多喘一口气,就能看清下一步棋往哪走。 仗还是打了,3月15日,中苏边境爆发激战。苏军开着先进的T-62坦克往前冲,嚣张得很。 我军反坦克装备说实话差一截,但打仗不是靠家底厚薄,是看你敢不敢下狠手。 他让炮、雷、火箭筒一起上,打得苏军掉头就跑,四辆坦克、七辆装甲车趴窝,死伤上百人,还打掉了两名苏军指挥官。 传说他还一个人摸到苏军前哨五百米的位置观察地形。 战士们吓得脸白,说怕他被一枪撂倒。他摆摆手:“他们要开枪得请示莫斯科,快的也得半小时。”说完二十分钟看完阵地就撤了,果不其然,他前脚一走,后脚那边就开火了。 周总理听完战报,电话打到前线,一连四件事交代得明明白白: 第一,反击得有理有节;第二,通知对方来收尸,但规定时间不得开火;第三,安葬烈士,安抚家属;第四,挑几位英雄进京参加九大,说毛主席要见见他们。连黄永胜都打电话来,要求把苏军被炸坏的坦克拖回来研究研究。 现在还躺在北京军事博物馆里呢,铁皮都没敲平,像是打仗那天刚拖回来的。 这场仗,萧全夫不光赢在结果上,更赢在节奏上。 他没让仗失控,也没给对方抠字眼的机会。打得硬,收得稳,既保住了边境的尊严,也没给对手留下借口。 从草地走出来,从朝鲜打回来,再到珍宝岛打到对方服软,这条路他一个脚印踩下来。 萧全夫这人,不喜欢站在灯光下说话,他说得最多的是:“仗,得一步一步算着打。”照片里那个不苟言笑的军长,背后压着的,不光是军功章,还有一肚子的沉稳与分寸。

0 阅读:18
不急不躁文史

不急不躁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