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鱼雷“波塞冬”之后,核动力导弹终于要要来了! 据俄媒报道,俄核动力导弹“海燕”已完成测试,在测试中其飞行了14000公里,并具备规避反导系统的能力。 这消息听着挺唬人。射程一万四千公里,还能躲反导系统,摆明了是冲着战略威慑去的。可仔细一想,俄罗斯现有的洲际导弹早就能覆盖美国全境了,为啥还要折腾个核动力巡航导弹?嫌军费太多了吗? “海燕”这名字取得挺文艺,干的事却一点不含蓄。核动力推进意味着理论上它能无限巡航,绕个大圈避开防御网络,从意想不到的方向钻进去。这思路跟“波塞冬”核鱼雷有点像,都是靠超长续航和变轨能力让对手防不胜防。但问题也在这儿:核动力导弹在大气层内飞,喷出的辐射物算谁的?万一掉自己头上呢? 俄方嘴上说测试成功了,可具体细节一点没透露。飞了一万四公里,是直线飞还是绕弯飞的?中途有没有掉渣?这些都不提。倒是美国早年搞过类似项目,后来都黄了,就是因为辐射安全和可靠性太难解决。现在俄罗斯硬着头皮上,怕是政治意义大于实战价值——毕竟“我们有你们没有”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再看实际用处。现代战争讲究快准狠,隐身轰炸机搭配高超音速导弹,半小时就能打穿防线。核动力导弹飞得慢,目标又大,中途被拦截的风险其实不低。除非真到全面核交换的地步,否则这玩意儿更像是个昂贵的摆设。不过话说回来,大国博弈有时候就爱搞这种“玄学武器”,吓不吓得住另说,牌桌上必须得有。 现在俄乌冲突还没消停,俄罗斯在这时候亮出“海燕”,明显是想告诉西方:别逼太紧,我手里还有新牌。但西方会不会买账?估计北约反手就要加码反导投资。军备竞赛就是这么滚起来的。 总之,“海燕”与其说是武器突破,不如说是心理战工具。俄罗斯用这种方式强调自己的核话语权,可实际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毕竟谁都不想看见核动力装置满天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