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同学昨天结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他居然一个同学都没邀请。 结婚当天,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2025-10-26 20:39:12

我大学同学昨天结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 他居然一个同学都没邀请。 结婚当天, 只邀请了男女双方的亲人, 一共三十来个人, 一个房间, 一张桌子, 简简单单的吃了一顿饭, 没有大操大办, 但也喜气祥和。 同学叫陈默,上学时就坐在教室后排,不爱说话却心思通透。他来自农村,父母靠种果树供他读完大学,毕业后留在省会做程序员,日子过得踏实又节俭。大学四年,他从没参加过铺张的聚会,同学聚餐也总选人均几十块的小馆子,用他的话说“花钱花在刀刃上,没必要为面子折腾”。 这次结婚不邀同学,其实早有苗头。去年同学群里聊婚礼话题,有人说要办五十桌,有人说要请明星司仪,陈默只淡淡说了句“婚礼是自己的事,舒服最重要”,当时没人当真,没想到他真的这么做了。婚礼结束后,有相熟的同学私信问他,他直言不讳:“邀请同学就得凑够场面,租场地、请司仪、搞流程,一套下来少说得花十几万,这些钱够我和老婆付首付首付,或者带双方父母旅个游,实在没必要。” 陈默的妻子是他的同事,两人在同一个项目组相识,都是务实过日子的人。他们谈恋爱时就约定,婚礼绝不铺张。筹备阶段,双方父母一开始还有顾虑,觉得“一辈子就结一次婚,太简单会被人笑话”,陈默耐心劝道:“爸妈,我们过日子是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别人评的。亲戚们都是真心盼我们好,不会因为婚礼简单就看轻我们;那些只看排场的人,也没必要特意讨好。” 他的话没说错。婚礼当天没有复杂的仪式,没有煽情的环节,甚至没穿昂贵的婚纱礼服,陈默穿了件干净的衬衫,妻子穿了条淡粉色连衣裙,两人给长辈敬完茶,就陪着大家聊天吃饭。桌上的菜都是家常菜,炖排骨、炒时蔬、清蒸鱼,分量足味道香,比大酒店里华而不实的宴席吃着舒心。他姑姑拉着他的手哭了,说“这孩子懂事,没让我们操心,这样的婚礼比啥都强”。 同学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觉得“太冷清了,同学一场连杯喜酒都喝不上”,也有人佩服“敢对抗世俗,这才是真清醒”。有同学晒出去年自己的婚礼账单:场地费3万、酒席8万、司仪1万、婚纱礼服2万,不算彩礼首饰就花了14万,最后累得倒头就睡,连饭都没吃好。对比之下,陈默的婚礼总共花了不到2万,还包括给亲人准备的小礼物,却过得轻松又自在。 陈默不是抠门,他对妻子向来大方。婚前他用攒的钱付了婚房首付,写了两人的名字,还给妻子买了她心仪已久的手表。他只是看不惯现在婚礼的攀比风气——有人明明经济紧张,却硬要办百桌宴席;有人为了撑场面,借钱租豪车、请网红,婚后却要省吃俭用还账。他见过表哥结婚,为了办“体面”的婚礼,不仅花光了积蓄,还向亲戚借了5万,婚后夫妻俩总为还钱吵架,原本甜蜜的日子变得鸡飞狗跳。 “婚礼的核心是两个人过日子,不是办给别人看的盛宴。”陈默在朋友圈发了张和妻子的合照,配文简单却戳心。照片里两人依偎在父母身边,笑容朴实又真诚,没有精致的修图,却比任何华丽的婚礼大片都动人。他说,当天最开心的时刻,是和父母、岳父母围坐在一起,听长辈讲过去的故事,聊未来的打算,没有喧嚣的人群,只有实实在在的温暖。 现在很多人把婚礼当成“面子工程”,觉得排场越大越有面子,收到的礼金越多越风光。可仔细想想,那些为了面子堆砌的流程、花费的金钱,真的能换来幸福吗?婚礼结束后,日子终究要回归柴米油盐,那些因为办婚礼欠下的债、消耗的精力,最终还是要自己承担。 陈默的选择,戳破了很多人不愿承认的现实:婚礼的幸福程度,从来和排场大小无关。有的人办了盛大的婚礼,却在婚后因为金钱纠纷反目;有的人婚礼简单朴素,却能在平淡日子里相互扶持。难道只有大操大办,才能证明婚姻的珍贵?难道邀请的人越多,就越能收获祝福? 其实婚礼的本质,是两个相爱的人许下承诺,是两家人成为一家人的仪式。它可以隆重,但不能成为负担;可以热闹,但不能失去本心。陈默不邀同学的选择,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挣脱了世俗的绑架,回归了婚礼最本真的意义——舒服、真诚、有温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极简婚礼”,不攀比、不铺张,只邀请最亲近的人,在温馨的氛围里完成仪式。这不是敷衍,而是对生活的清醒认知:幸福从来不需要向别人证明,日子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60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在海上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