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

兰亭说事 2025-10-26 11:53:15

为什么我们在南海问题上总觉得“力不从心”?其实最大的短板,说白了,就是缺少大型岛屿。 整个南海能拿得出手的岛,东沙岛也不过1.8平方公里,西沙群岛里稍大点的永兴岛其实也就堪堪够用。更要命的是油库,岛上就俩小油罐,加起来才1000立方米,顶多够2艘巡逻艇加一次油。 这就导致巡逻艇只能在300海里圈子里打转,稍远点的海域根本够不着。要想往南沙方向多走一段,就得掉头回海南岛补油,这一来一回少则两三天,多则四五天,等于直接给别人让了位。 去年就有这么一出,咱们的巡逻艇刚离开东沙附近海域往回赶,某国的情报船跟算准了时间似的,立马凑过来测海水数据、探地形,等咱们的船加满油赶回去,人家早就溜得没影了,只留下一肚子憋屈。 南沙那边的情况更能说明问题。五方礁倒是有80平方公里的面积,可早年没好好打理的时候,连个固定的监测点都没有,菲律宾早在几十年前就盯着这块肥肉,上世纪70年代就想偷偷占过来。 2011年他们派五艘渔船闯进来碰瓷,咱们得从老远调护卫舰过去处理,虽说两小时就解决了,但来回折腾的功夫里,人家早就把附近海域的情况摸了个大概。 2015年更有意思,菲律宾一艘船谎称引擎坏了赖在礁附近,咱们又得派船围堵好几天才把人赶走,要是当时礁上有常驻设施和足够的补给,哪用得着这么被动。 更要命的是,没有像样的大型岛屿,物资投送和应急响应都成了老大难。早年间永兴岛连个正经码头都没有,1956年驻岛的200多人,连吃的用的都得靠小船断断续续送,遇上台风天就得断供。 后来建了气象站、发电站,可直到2013年永兴综合码头一期才交付使用,才有了正经的泊位能停大船。 南沙的永暑礁海洋观测站1988年才建成,之前那些年,连基本的海平面数据都得靠临时科考队去测,更别说实时监控周边动态了。 南海每年过3.36万亿美元的贸易,占了全球海上贸易的三分之一,这么关键的航道上,咱们早年连个能稳稳扎根的“哨站”都少,能不觉得力不从心吗? 不过这局面现在正在往好里转,短板补得那叫一个实在。永兴岛的跑道正在加长,以前小飞机只能半载起降,以后C-17这种大家伙能满载过来,一次就能拉几十吨物资,人员、装备当天就能到位,再也不用靠船慢悠悠晃悠半个月。 东沙岛那俩“小奶瓶”油库也得下岗了,新油库一建,储油量直接翻30倍,变成3万立方米,按之前的消耗量算,够60艘巡逻艇加一次满油,巡逻范围能直接往外扩到600海里,以前够不着的地方现在能天天逛,看谁还敢偷偷摸摸来搞小动作。 南沙那边的填海造岛更是补上了大漏洞,赤瓜礁上建了人工岛,跑道、雷达站、港口一应俱全,几百公里内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2021年牛轭礁那回,200多艘渔船配合行动,底气就是这些新建的设施给的。 两岸在南海的合作也越来越有谱,其实早有先例,1974年西沙之战,解放军的驱逐舰过台湾海峡,蒋介石就开了绿灯;1988年收复赤瓜礁前,舰队还在太平岛补充过淡水和食品。 现在商量着一起管渔业、测生态,等于把两岸的力量拧到了一块,对付那些想钻空子的国家更有底气。 以前那些“卡脖子”的小岛,慢慢都要变成实打实的“硬靠山”。想想看,以后永兴岛是物资枢纽,东沙岛是巡逻补给站,南沙的岛礁群是监控网,再加上两岸的默契配合,别说300海里,整个南海的角落都能照顾到。 那些靠“打游击”刷存在感的外国船,再想来偷摸搞事情,就得先掂量掂量能不能跑得掉了。毕竟这短板补得越扎实,南海的底气就越足,所谓的“力不从心”,迟早得变成“得心应手”。

0 阅读:118
兰亭说事

兰亭说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