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为什么心慌呢?因为马六甲海峡过路费多半是中国缴纳,而他向美国缴的保护费,也是我们间接支付!现在我们自开通航线,他不慌吗? 新加坡最近的心慌,还得从马六甲海峡说起。这条海峡虽然全长不过1080公里,最窄处才2.8公里,但掌握着全球贸易的命脉。 全球四分之一的海运货物、65%的石油贸易都得从这儿过,每天140艘油轮穿梭的密度,比苏伊士和巴拿马运河加起来还热闹。 而在这些往来船只里,中国船占了足足60%,更关键的是中国85%的进口能源都得走这条线,说中国是马六甲海峡的“头号付费用户”一点不夸张,新加坡港口及中转业务能贡献全国7%的GDP、撑起17万个就业岗位,这些数字里藏着不少中国航运的“功劳”。 更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给美国交的“保护费”,本质上是中国间接买单。这些年新加坡向美国采购军备的账单看得人眼花缭乱:2020年花27.5亿美元买12架F-35B隐身战斗机,2025年又批准1.3亿美元给60架F-16战机做升级,还早早砸钱加入F-35的研发项目,就是为了能稳稳抱住美国的军事大腿。 这些真金白银哪来的?说到底还是靠马六甲海峡的中转费、港口服务费攒出来的,而这些费用的大头,恰恰来自每天从海峡经过的中国商船。等于中国商船给新加坡送钱,新加坡转头就把钱给了美国买安全保障,这链条环环相扣,新加坡自己心里门儿清。 但中国显然不会一直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新航道的陆续开通,等于直接断了新加坡的“垄断财路”。 2025年7月“郑和号”海公铁国际多式联运班列的首发,算是给马六甲海峡来了记“侧击”。这趟从昆明出发的班列,经中老铁路到老挝万象后分线,其中第三条线路直奔泰国拉廊港再转海运到印度洋沿岸,比传统走马六甲的路线缩短了1700公里,时间直接砍半,从原来的近40天变成17天,时效提了50%还多。 要知道中老铁路开通三年多,光2025年上半年货运量就突破1260万吨,同比涨了25.9%,随着中泰铁路二期2025年开工,未来这条线的货运量还得往上冲,原本该走马六甲的货物,自然就流到了新通道。 北极的“冰上丝绸之路”更是釜底抽薪。早在2013年中国商船就完成了北极东北航道首航,从太仓到鹿特丹航程缩短2800多海里,时间少了9天;现在规划的“中欧北极快航”更狠,比苏伊士航线航程短近50%,37天的路程能压缩到18天,单航次能耗还降35%。 对精打细算的货主来说,既能省时间又能省成本,还能避开马六甲周边的地缘风险,没理由不选新路线。 要知道全球贸易的90%靠海运,中国又是全球最大贸易国,这些新航线分走的每一批货物,都意味着新加坡港口少赚一笔钱。 新加坡的底气本来就靠马六甲这根“独苗”,它不像其他国家有多元产业托底,海事业就是经济的“半条命”。 以前靠着中国这个“头号金主”,一边收着过路费一边给美国交保护费,日子过得滋润。可现在中国的“韧性+自主+安全”策略玩得越来越溜,“郑和号”只是开胃菜,中缅油气管道早就在输送能源,泛亚铁路中线未来还能对接马来西亚槟城等更多印度洋港口,北极航道更是打开了通往欧洲的新窗口。 新加坡心里比谁都清楚,没了中国商船的“投喂”,钱包就得瘪下去,想继续抱美国大腿的成本,恐怕得自己实打实掏腰包,这种从“躺着赚钱”到“提心吊胆”的落差,换谁都得慌。 未来马六甲或许还重要,但中国已经不用再看新加坡脸色,而是可以自己选择。新加坡的心慌,本质上是怕自己从贸易枢纽的位置上滑下来,毕竟靠别人喂饭的日子,从来都不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