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韩国专家太敢说了,他表示如果美国把所有军事力量都集结起来去攻打中国,就算是11艘航母都出动,再带上所有的先进装备,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胜利。 金大中,这位在2025年首尔国防论坛上一鸣惊人的韩国军事专家,如今正被推到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 当他说出“11艘航母都不够看”的时候,台下先是一阵哗然,然后是一片沉默。因为他不是在讲笑话,他是在摆数据、讲逻辑、拆结构。 他说,美国若倾尽一切,从太平洋彼岸挥师直指中国,不管带上多少宙斯盾、F-35、甚至六代机样机,结局只会是——中国胜利。 在金大中的演讲中,最引人注目的不是他的结论,而是他所引用的现实。 他提到,美国太平洋司令部在2024年进行的一次模拟推演中,一个让人震惊的数字被反复确认:第七舰队的导弹库存将在72小时内耗尽。 这意味着,在一场高强度的区域冲突中,美军的打击能力撑不过三天。 更糟糕的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机早已步入“疲态期”。F-35A的战备率在2023年仅为55%,到了2024年也没有实质改善。 F-15的机体疲劳、航电系统老旧,已经无法保证持续空中优势。而他们本寄予厚望的六代机计划,如今也陷入瓶颈。 海军版本FA-XX被迫搁置,只能先保空军用的F-47,连带暴露出整个军工体系的资源枯竭。 而在对岸,中国却在悄悄完成一场军事跨越。金大中用了一个词:“代差优势”。 这不只是领先一代的意思,而是某些关键技术上,美军已经望尘莫及。 比如东风-26,双锥体弹头、末段蛇形机动,使得宙斯盾系统的拦截成功率低于12%。 鹰击-21,乘波体设计、6马赫飞行,美军舰队的反应时间不超过40秒。东风-17的出现,更让日本全境暴露在高超音速威慑之下。 这些数据不只是冷冰冰的参数,而是对美军“海上优势”神话的正面击穿。 过去几十年,美国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耀武扬威,依靠的正是航母战斗群的投送力和制空权。可如今,这种战略布局在中国面前已不再保险。 金大中说,中国并不是在准备打一场战争,而是在构建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系统性威慑。 这种威慑是由技术、工业、后勤和战略意志共同支撑的。它的核心逻辑不是“打赢战争”,而是“让战争无从打起”。 他说这话的时候,很多人当场记下了一个词——体系破击。 这是近年来中国军方频繁提到的一个概念。它的意思是,当战斗不再只是比数量、比火力,而是比谁能先摧毁对方的作战体系。 在这方面,中国的布局已经远远领先。它不是用数量堆死你,而是用结构击垮你。 美军一旦跨洋而来,面对的将不仅是导弹雨,还有整个“拒止”系统的层层封锁。导弹发射车打完即走,24小时内后方就能补齐库存。 沿海数十个港口节点在48小时内完成战备物资转运。这种效率,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之上的。 金大中甚至指出,美国的航母打完一轮导弹后,必须开赴关岛或夏威夷补给,往返至少两周。 而中国的打击链路则是“打完即补”,全程无需跨洋调度。美国人自己算过,跨太平洋补给一次至少需要18至25天。这不是补给,这是自杀。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工业基础。2024年,中国造船总吨位已占全球47%,军舰下水吨位相当于整个英国海军。 更不用说,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定义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这意味着,一旦战争持久化,美国将毫无胜算。 有人或许还想寄希望于经济制裁或供应链脱钩,但金大中也把这条路堵死了。 他指出,中国拥有全球90%的稀土精炼能力,还在2025年6月启用了全球首个“稀土追踪系统”。 谁用、用在哪、用多少,一清二楚。美军某些企业甚至已经开始拆F-22退役机,提取稀土回收。 更棘手的是,美国的盟友体系并不稳固。韩国的兵力主要对着朝鲜,根本没有远程投送能力。日本的自卫队一旦离开本土,作战能力骤减。 菲律宾的军援才2000万美元,连一架F-35都买不起。至于欧洲,早已被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搞得心灰意冷。 而另一边,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稳步推进,“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加速建设。 双边贸易额在2023年逆势突破2400亿美元,中俄形成了“不结盟却胜似结盟”的战略默契。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不靠协议,而靠现实利益。 2025年,美国国防战略的重心,正在悄然回归本土和西半球。亚太不再是他们能随意操盘的棋盘,因为棋盘已经换了主人。 中国不需要打赢一场大战,只要让你知道你赢不了,这就够了。

放眼天下
金大中应该拿到美国军火商的润口费了
无悔青春
他说的没错
甜小豆
这家伙用心不良,在挑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