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放言: “我认为,这个报复中国问题,最终必须由政治因素决定……最好是达成某种协议,达成某种共同谅解,以应对整个局势。” 话锋一转,他又说:“但如果报复中国是最后的手段,我会说,好吧,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必须做出大胆的决定。” [呲牙]纳格尔的“报复论”本质是“施压+留后路”的组合拳: 1. 先把“强硬行动”摆上桌面——“如果报复是最后手段,那就大胆的干”,以此抬高欧洲在对华谈判中的心理筹码; 2. 紧接着又退半步,强调“仍希望达成协议”“还有时间解决问题”,避免彻底关上合作大门。 这种矛盾姿态,根源在于德国经济的三重焦虑: 汽车业:上半年中国汽车在欧销量近乎翻倍,已逼近奔驰规模,传统优势被快速侵蚀; 稀土依赖:中国主导的稀土磁体是德国电机、半导体、新能源车的“命门”,出口管制让供应链神经紧绷; 市场失衡: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难以复制昔日“技术溢价”盈利模式,而欧洲对华出口却越来越集中于汽车和机械,选择面狭窄。 于是,嘴上“报复”越狠,越暴露欧洲在产业链、市场、资源上对中国的深度嵌套。若真动用“核选项”,反噬的首先是德国自己的汽车、机械与新能源产业。
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放言: “我认为,这个报复中国问题
潘达林
2025-10-25 16:52:46
0
阅读:62
gs
嘴上狠,心里软,借他个胆也不敢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