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5 13:50:59

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中坦言:当年并不想归还香港,考虑过发动战争。因“福克兰群岛战争”声名鹊起的撒切尔女郎,一上台就把“保英领土”的态度搬到了香港问题上。 要说清楚这事儿,得先捋捋香港问题的根子,当年英国靠着三个不平等条约,先是割走香港岛,再占了九龙,最后又租了新界99年。 到上世纪80年代,新界的租期眼看就要到了,这可是香港的腹地,没了新界,香港岛和九龙就是个孤岛,根本没法运转,所以谈判这事躲不过去。 而那会儿的撒切尔刚打赢福克兰群岛战争,简直是志得意满。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了马岛打了一仗,远隔万里的英国硬是派兵把岛抢了回来,这让撒切尔的“铁娘子”名声彻底打响,也让她觉得靠着武力能保住英国的海外领地。 所以她一接手香港问题,就把“保英领土”的那套逻辑搬了过来,心里压根就没打算痛快还回香港。 后来撒切尔给中方抛出了三个方案,头一个就是用武力对抗中国收回香港,这可不是随口说说,那是她带着马岛胜利的底气,真真切切盘算过的路数。 1982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的那次谈判,把这种对峙摆到了台面上。 撒切尔一开口就提马岛战争的胜利,话里话外都是炫耀,想先给邓小平一个下马威,接着就说“香港在英国管辖下才这么繁荣”,提出用“主权换治权”,表面上把主权还中国,实际还是英国说了算,要是中方不答应,武力对抗就是选项之一。 可她没想到,邓小平根本不吃她这一套,直接打断她,斩钉截铁地说“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1997年必须收回整个香港,连一点商量的余地都没留。 邓小平当时还特意点破了关键:“香港可不是马岛,中国也不是阿根廷。”这话戳得撒切尔没法反驳。 要知道,马岛离阿根廷近,离英国远,可香港就在中国家门口,1949年解放军解放广州的时候,四万兵力对着香港的一万英军,想拿下来易如反掌,只是毛主席从战略角度考虑才暂时按兵不动,这事儿撒切尔肯定清楚。 到了80年代,中国的国力早就不是晚清时候能比的,英国要是真敢动武,军舰开过来得绕大半个地球,补给都成问题,就算来了也根本占不到便宜。 邓小平还撂下话:“如果到1997年不收回香港,我们就是晚清政府,领导人就是李鸿章。”这话里的决心,撒切尔一听就明白,中国是真的敢硬碰硬。 原定一个半小时的谈判,硬生生拖了两个多小时,撒切尔全程被邓小平牵着节奏走。后来她跟英国驻华大使诉苦,说邓小平“真残酷”,走出人民大会堂的时候,精神恍惚得差点摔在台阶上,这场景当时好多记者都看见了。 她心里肯定清楚,武力这条路根本走不通,马岛战争已经让英国耗了不少国力,再跟中国打一场,别说赢不了,英国的国际地位都得一落千丈,而且香港的经济命脉早就和内地连在一起,真动起手来,受损最大的还是英国的利益。 之后的二十多轮谈判里,撒切尔再也没敢提武力的事儿,只能在过渡细节上斤斤计较,但中方的立场从来没松过。 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声明,确定1997年香港回归,撒切尔在签字仪式上不得不说“会尽其所能让协议成功”。 其实她心里的不甘心是藏不住的,但现实摆在那儿:中国的强硬态度、两国实力的悬殊、国际社会都认可香港是中国领土,这些因素凑在一起,让她最初那点“用战争保香港”的念头彻底落了空。 说到底,撒切尔敢有那样的想法,是马岛胜利给了她错觉,可她忘了香港和马岛的本质区别,更低估了中国收回领土的决心和实力。 就像后来《荣归》这本书里写的,香港能告别“马岛命运”,根本原因就是“当下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这才是她最终放弃武力幻想、不得不归还香港的根本原因。

0 阅读:0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