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美军方不想打仗,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想和中国打仗。现在不一样了,连五角大

渺远的云娱乐说 2025-10-25 11:51:02

以前是美军方不想打仗,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都想和中国打仗。现在不一样了,连五角大楼的大佬们都开始放话备战台海了。最近刷新闻没?以前总听人说,美军方其实不想跟中国打仗,倒是民主党、共和党天天咋咋呼呼的,总想挑点事儿。可现在倒好,连五角大楼那些大佬都变了调子,一会儿说“做好部署”,一会儿说“加码备战” 几年前美国政界还在争论对华政策该硬该软,现在两党居然达成了罕见共识,反正对中国必须强硬。这种共识不是真团结,而是甩锅策略的高度统一。 拜登政府推出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在国会高票通过,民主共和两党争先恐后给中国贴标签。他们发现炒作中国威胁能转移国内矛盾,医保改革吵不拢、基建计划推不动,但一说要遏制中国,议员们立刻找到共同语言。 这种政治氛围下,五角大楼的预算申请也变得顺风顺水。2023财年7730亿美元军费创下新高,其中专门列支“太平洋威慑计划”款项,明摆着要把资源向亚太倾斜。 美军行动比言论更实在,“尼米兹号”航母从中东急调南海,与另一艘航母组成双打击群。这种配置通常用于高强度冲突预案,不是日常巡逻规格。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军加速推进“SHOTCALLER计划”,投入108亿美元研发25款定向武器。 这些武器不像传统装备追求全面领先,而是专打亚太战场痛点,高超音速拦截器针对东风导弹,太空战系统瞄准卫星网络,电子战装备强化区域干扰能力。五角大楼战略能力办公室绕过正常采购流程,要求三年内形成战斗力,这种急迫感前所未有。 美军高层反复提及2027年这个时间节点,表面看是臆测解放军攻台能力,实则为自身扩军找借口。米利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详细描述所谓“中国攻台计划”,连国防部长奥斯汀也附和要增强区域部署。 但真相是,美国自己兵推结果屡次显示介入台海代价惨重,兰德公司报告指出美军基地在首轮打击中可能瘫痪,航母生存率不足三成。 所以美军近年调整战术,从“大规模介入”转向“分布式杀伤”,把兵力分散到小岛基地,试图用游击战法抵消中国火力优势。这种战术转变说明美军正在认真准备最坏情况,而非简单政治作秀。 美国对华科技战已从封锁升级到正面拆台,拜登政府扩大实体清单至近600家中国机构,连航空航天材料都不放过。更关键的是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威逼利诱台积电赴美建厂,拉拢日本荷兰组建芯片同盟。 这些动作背后是绝望感,中国在28纳米以上成熟制程占据全球70%产能,美国发现卡脖子卡不住,反而被产业链反噬。英伟达CEO黄仁勋公开抱怨失去中国市场后果严重,但政客们仍强推脱钩。这种矛盾凸显美国战略混乱:既想遏制中国发展,又舍不得经济利益。 解放军应对方式很有章法,台海方向常态部署18架战机和9艘军舰的战术群,形成无缝监控网络。南海岛礁雷达站与山东舰航母编队构成双重威慑,美军机每次试探都会遭遇拦截。 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握节奏主动权,美国防部报告承认,解放军西太演训频率同比增40%,但每次都在国际法框架内操作。这种既强硬又克制的态度,让美国“挑衅-反应”剧本常常落空。当美军双航母在南海摆阵时,中国反而邀请东盟国家举行联合搜救演习,用合作反衬对抗的荒谬。 美国真正困境在于战略目标自相矛盾,既想靠军事威慑逼中国让步,又怕真冲突导致霸权崩塌。五角大楼文件泄露内容显示,美军评估“对华常规战争可能引发核升级”。 因此我们看到滑稽场面:美军一边追加预算买导弹,一边通过热线沟通避免误判。这种精神分裂式操作,根源是美国无法接受平等共存的新秩序。 就像坎贝尔所言“美国要说服中国接受其领导地位”,但中国早已明确太平洋够大容得下两强,当新兴大国不愿屈从,守成大国又不敢拼命,这种僵局可能持续十年以上。 未来局势走向其实很清楚。美国会继续打台湾牌但不敢摊牌,中国会持续练兵但保持战略耐心。 真正决定胜负的不是航母数量,而是制造业根基和盟友向心力。 当东南亚国家拒绝选边站,当德国总理带着商团访华,美国其实已经在影响力竞争中落了下风。五角大楼的备战喧嚣,更多是霸权黄昏的挽歌而非开战号角。

0 阅读:0
渺远的云娱乐说

渺远的云娱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