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末,一位解放军副师长下乡考察,却无意间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随即冲上去抱住故人,哭得泣不成声![奋斗] 在朝鲜战场的一个Y形路口,志愿军战士于水林猫着腰跃出战壕,右手紧握反坦克手雷,这个瞬间被永远定格在1951年的寒冬里,他炸毁了两辆美军坦克,俘虏八名士兵,自己右臂中弹。 谁也没想到,几年后这位一等功臣会出现在赤峰美丽河乡的生产队马棚里,失去右臂的他睡在草席上,破旧的棉衣沾满草屑,乡亲们只知道这是个沉默的残疾人,没人把他的身影与战场上的英雄联系起来。 这场相遇差点永远错过,当年于水林负伤被送往后方医院,部队档案只粗略记载他是“热河人”,在承德地区寻找一个没有具体籍贯的人,如同大海捞针。 但有人始终没有放弃,原40军352团3营教导员翟文清,当年亲眼目睹了于水林的英勇行为,从战场到和平年代,从营教导员升任副师长,他寻找战友的脚步从未停止,每次有人去热河出差,他总要嘱咐一句:“打听打听于水林。” 转机出现在50年代末,排查人员终于在赤峰县发现了线索,当翟文清赶到那个小村庄时,他看见的是截去右臂的于水林,独自住在四面透风的马棚里。 翟文清后来回忆当时于水林正蹲在草堆旁吃饭,碗里的粥稀得能照见人影,他喊了声“于水林”,他抬头愣了半天,手里的碗差点掉在地上。 翟文清立即行动起来,时值困难时期,他先让部队送来粮食和棉衣,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很快为于水林盖了两间瓦房,更让人感动的是,于水林始终拒绝向政府提要求,甚至婉拒了介绍对象的好意,他总是说我是个残疾人,不能拖累人家。 直到有人介绍了一位视力不太好的姑娘,于水林才同意见面,翟文清特意把这对新人接到部队,为他们准备了全新的被褥,还定制了一块“新婚之喜”的木匾。 此后的岁月里,部队每年都邀请于水林回营讲述战斗故事,翟文清升任118师师长后,每次到赤峰拉练都会特意绕路去看望老战友,这种情谊持续了数十年,直到于水林离世。 这段故事最打动人的,不是战场上的英勇,而是英雄回归平凡后的选择,于水林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战功,就连朝夕相处的乡亲们也只知道他是个残疾的退伍兵,在他心里,能活着回来已是幸运,那些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 翟文清近十年的寻找,是另一种坚守,职务变迁没有冲淡他对战友的牵挂,时间流逝没有磨灭他寻找英雄的决心,这种执着背后,是对奉献者的感恩,是对牺牲者的告慰。 看到于水林英雄的故事,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的星,不炒作不张扬,功勋藏于心,平凡见于行,比起现在某些网红,于水林的沉默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那个年代的人,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于水林放弃待遇回乡种地,是真正的纯粹,他觉得活着回来已是幸运,功劳属于战友,这种境界,现在多少人能做到?” “十年间,部队档案只写‘热河人’,找起来如同大海捞针,但翟文清没有放弃,这已不仅是战友情,更是对‘不让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承诺!” “英雄从不觉得自己是英雄,他只怕成为别人的负担,这种克制与温柔,才是铁汉柔情!” “尊重英雄的社会,才有英雄辈出的土壤,于水林的晚年温暖,让我们看到国家对待英雄的态度!” “之前觉得英雄遥不可及,但于水林让我明白,英雄就是平凡人在关键时刻的选择,他战后回归普通生活,依然活得有尊严,这给了我力量:做好本职工作,也能是一种英雄气。” 于水林选择深藏功名、回归平凡,如果换成是你,拥有这样的一等功荣誉,你会如何对待往后的生活?来评论区说说你的想法吧!” 信息来源:保山日报 - 《士兵:一个不屈民族的精神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