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这个名字,哪怕没学过物理,也多少听过。 他是我国科学界的旗帜性人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公认为世界级的理论物理学家。 很多人对杨振宁的印象,都是“天才”“大师”,但如果真的了解他的人生,会发现他其实很不爱走捷径,最看重的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有点“笨”的坚持。 前些年,杨振宁教授的学生在整理他遗物时,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里面只有一张薄薄的纸,纸背面写着“宁拙毋巧”四个字。 字迹已经有些淡了,明显被反复展开过。 这件小事,其实藏着杨振宁一生的“底色”。 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大家都追着“巧劲”“捷径”跑,认为什么都要高效、聪明才叫本事。 可杨振宁一路走来,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始终认为做学问要踏实,做人也别光想着投机取巧。 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反复推敲,靠的就是最基础的推理和验证。 没有哪个瞬间是“灵光一现”,全是扎扎实实的努力。 杨振宁经常和学生说:“别怕慢,怕的是不肯下笨功夫。” 他自己做事,也是从来不怕慢,就怕浮躁。 回国定居后,杨振宁更是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支持基础科学和人才培养上。 清华高等研究院成立那会儿,他多次跟青年学生聊,学物理、搞科研,千万别想着走什么捷径,基础功夫才最重要。 他说,“拙”不是笨,而是你能耐住性子,一点点把难题啃下来。 其实很多诺贝尔奖的成果,最后都是靠这种“拙劲”攒出来的。 杨振宁带学生时,最反感的就是耍小聪明,喜欢扎实肯干的年轻人。 他这些年在国内推动学风建设,强调“宁拙毋巧”,其实也是想让大家别光想着出风头,要学会脚踏实地。 杨振宁的“拙”,并不是只适合老一辈。 他常说,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科技发展很快,但真正能沉下心做学问的还是少数。 很多年轻人追求“短平快”,但科学的进步,靠的还是一步一个脚印。 别看他拿过诺贝尔奖,在国外有很高名气,他自己从不觉得“巧”能带来真正的突破。 就像他讲的那样,科学不是魔术,都是点滴积累堆出来的。 他反对那种“用花活糊弄人”的风气,认为我国要想做大做强,人才和基础研究必须靠“拙”的积累。 在生活上,杨振宁也是坚持简单、务实的风格。 他不喜欢高调张扬,更不爱追逐噱头。 对学生,他要求最多的就是“肯下笨功夫”。 甚至在国内外一些学术会议上,他都坦言,基础打不牢,巧劲再多也是白搭。 他希望我国的科研环境能少些浮躁,多些踏实,年轻人能有更多机会在“拙”上下功夫。 所以说,那张小小的便笺,不只是杨振宁的人生注解,更是我们每一个人面对学习、工作、生活时,都值得反复品味的一句话。 现在的时代变化再快,“拙”的价值一点没变。 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只有更多人愿意下“笨功夫”,一步步把事情做好,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澎湃新闻——归根!送别杨振宁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