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突然宣布!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放出重磅消息,宣布欧盟准备在一些战略领域引入“欧洲制造”的公共采购标准,并且要下血本加大对汽车和电池这些命脉产业的扶持。这无疑是欧盟在“战略自主”道路上迈出的又一关键步。 说直白点,这就是欧盟想给自己家的企业“开小灶”。公共采购可不是小数目,政府、医院、学校买东西都算在里头,这块肥肉以前可能全球企业都能抢,现在要优先留给“欧洲制造”。至于砸钱扶汽车和电池,更像是怕自家孩子跟不上趟——毕竟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亚洲车企跑得多快,电池技术的话语权也大多不在欧洲手里,不砸钱真有可能被甩远。 但这事看着热闹,细想全是坑。最显眼的就是“欧洲制造”这个标准怎么定?是零件全欧洲产,还是组装在欧洲就算?要是卡得太死,欧洲本土产业链根本跟不上,最后要么买不到合格的东西,要么价格贵得离谱,花的还是纳税人的钱。就说电池吧,欧洲缺锂、钴这些关键矿产,大多得从非洲、南美进口,就算电池厂建在欧洲,核心原材料还攥在别人手里,这算哪门子“自主”? 更头疼的是盟友关系。欧盟和美国看着好得穿一条裤子,其实在产业上早开始抢地盘了。美国之前搞的《通胀削减法案》,明着暗着就是要把新能源产业拉到本土,给的补贴力度大得吓人。现在欧盟跟着搞“欧洲制造”优先,等于把美国企业挡在公共采购门外,这俩盟友少不了要吵一架。更别说和其他贸易伙伴的摩擦了,搞这种“小圈子”采购,本质上就是贸易保护,其他国家肯定会反过来制裁欧洲的农产品、奢侈品,最后很可能是两败俱伤。 普通人最关心的还是钱包会不会受影响。欧洲的汽车、电子产品本来就不便宜,要是政府只买“欧洲制造”,企业没了竞争压力,更不会想着降价。以前可能花更少的钱能买到性价比更高的进口电池、汽车配件,以后说不定得为“欧洲制造”这四个字多掏钱。而且欧盟所谓的“下血本”,钱从哪儿来?要么加税,要么缩减其他福利,最后还是老百姓买单。 还有个隐藏的问题:欧洲企业真能扶得起来吗?这些年欧洲制造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工人工资高、环保标准严,就算政府给补贴,企业的竞争力也未必能追上那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国际对手。就像给体弱的运动员喂营养品,要是本身训练方法不对、基础不行,光靠补剂也跑不赢别人。搞不好补贴打了水漂,产业还没起来,反而养成了企业“等靠要”的习惯。 说到底,欧盟搞这一套,核心是想摆脱对别人的依赖,手里多攥点主动权。但“战略自主”不是关起门来自己玩,更不是靠保护主义就能实现的。忽略全球产业链的紧密联系,强行搞“小圈子”,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欧盟 欧盟委员会 欧盟政策 欧盟法令 欧盟曝光 欧盟新法案 欧盟预算
中欧刚通完电话,3国叫嚣对华强硬,德国:不排除动用“核选项”。中国对美挥出重拳后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