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

史叔温情 2025-10-23 14:08:33

722年,40万安南人造反,满朝文武竟无一人敢应战,唐玄宗在大殿上气得破口大骂。就在这时,一个太监站出来说:“陛下,老奴愿意前往平乱。”唐玄宗开心地问道:“你要多少兵?”太监回答:“不要一兵一卒!”   唐玄宗没想到,安南,那个遥远又潮湿的地方,竟然有一个叫梅叔鸾的地方首领,自封为“黑帝”,还聚集了四十万人,起兵造反。他更没想到的是,满朝文武就连一个能为君王分忧、敢为国家冒险的人都找不出来,气得他在大殿里当众把平时里那些最是能言善辩的臣子骂了一顿。   原来,安南路途遥远,山高林密,其间弥漫的“瘴气”对于生长于北方的将士而言,堪称“无形杀手”。其次,叛军多达四十万,且据险而守,劳师远征的中原军即便能抵达战场,也已是疲惫之师,胜负难料。一旦战败,不仅个人身败名裂,更可能动摇盛世的根基,这个责任谁也担待不起。   再者,朝中诸将多擅长北方平原的骑兵对决,对于南方密林的山地作战毫无经验,心中全然无底。因此,在这巨大的风险、陌生的环境和潜在的败局面前,满朝无人敢迎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但就在这时,内常侍杨思勖居然站了出来,而且还说用不着从中原带走一个士兵。   大臣们都觉得这老太监应该是疯了,难道是想靠自己一张嘴去劝降四十万如狼似虎的叛军?玄宗脸上也写满了无法相信。   见状,杨思勖不慌不忙,慢慢说出他的计划:中原的士兵,是在北方长大的,不适应南方的水土,恐怕仗还没打就先病倒了,到了安南那种瘴气横行的地方,不但帮不上忙,反而会成了累赘。他要做的,是“就地取材”。   他请皇上让他能够在岭南借着朝廷的威信和当地的条件,招募士兵,组建一支土生土长的新部队。这支军队熟悉那里的每座山、每条河,也更耐得住那里的酷热和瘴气。   玄宗听后立刻就给了杨思勖统管当地所有军政事务的权利。   其实,杨思勖的传奇,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他并不是在深宫里长大的普通太监,年轻时在岭南生活过,身上甚至还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对那片土地的了解,远远超过朝中任何一个将军。   更早的时候,在唐中宗时代的宫廷政变里,他就曾亲手在阵前砍杀叛将,他的勇猛也早就出名了。   杨思勖一到岭南,就立刻张贴布告招募士兵。他的名声、朝廷的威望,加上充足的粮饷,很快吸引了当地的少数民族青年,以及从中原流亡到那里的豪杰。一支十万人的队伍,在他手里迅速组建起来。   但他并没有急着去找叛军主力决战,而是带领这支新军,重新走上了当年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时走过的老路。那是一条几乎被时间和丛林彻底淹没的险峻小路,大军在毒虫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里穿行,异常艰难,但也极其隐蔽。   当那个梅叔鸾还在他的“皇宫”里做着“黑帝”美梦,以为朝廷大军肯定会从正面的大路慢悠悠开来的时候,杨思勖的军队就已经出现在了叛军的心腹地带。   这场战斗毫无悬念,杨思勖指挥的岭南子弟兵,极其勇猛,而叛军大多是凑起来的乌合之众,遭到突然袭击,一下子就崩溃了。一场看似能撼动大唐帝国南部边疆的巨大风暴,就这样被一个老太监以闪电般的速度扑灭了。梅叔鸾兵败被杀,脑袋被快马加鞭送到了长安。   当胜利的消息和叛军头领的脑袋一起送到京城时,整个朝廷都说不出话了。那些曾经低下头的将军,那些曾经在心里嘲笑过的文臣,这时候都不得不重新打量那个站在皇帝身边、脸色平静如水的老人。   经此一战,杨思勖不仅成了唐玄宗的得力干将,后来还官至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信源:《旧唐书》《新唐书》   文│一阳 编辑│史叔

0 阅读:1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