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这次可能真的听进去了。 不是因为游戏收入又创下新高。 也不是因为舆论压力突然增大。 而是部分家长发现,完全禁止孩子玩游戏后,他们借爷爷的身份证注册新账号,或者钻进校门口小商店寄存手机玩。防沉迷系统形同虚设。 之前大家总觉得,防沉迷只要把“未成年登录”的口子堵死就行,腾讯也确实做了不少动作,比如人脸识别、限制时长,可架不住孩子有“对策”。 爷爷的身份证号存在手机备忘录里,校门口小店花五块钱就能租到成年账号的手机,这些家长眼里的“小聪明”,其实是防沉迷系统没触达的“盲区”——光靠技术卡年龄,没考虑到孩子会绕着规则走。 马化腾要是真听进去了,就该明白防沉迷不是“一刀切”的堵,而是要找到“疏”的办法。 有家长说,越禁止孩子越好奇,偷偷玩到半夜反而更伤身体;也有老师发现,班里孩子凑在一起聊游戏攻略,没玩过的反而被孤立。 其实孩子不是不能碰游戏,是需要有人引导怎么“合理玩”,比如和家长约定好时间,完成作业后玩半小时,比偷偷摸摸玩一整天强得多。 腾讯之前也试过和家长联动,比如让家长远程管控孩子的游戏时长,但很多家长要么没时间盯,要么不会操作,最后还是成了摆设。 这次要是真想解决问题,或许该多想想“家长能上手”的办法,比如简化管控界面,甚至和学校合作,把游戏时间管理纳入孩子的日常习惯培养里。 毕竟防沉迷从来不是游戏公司一家的事,得家长、学校、平台一起搭好架子,才能让孩子既不被游戏耽误,也不因为禁止而产生逆反心理。 说到底,孩子钻空子玩游戏,本质是“需求没被满足”——要么是想和同学有共同话题,要么是想在游戏里找到成就感。 要是只盯着“堵漏洞”,不解决背后的需求,就算这次封了爷爷的身份证,下次还会有新的办法冒出来。 马化腾要是真能从根上想明白这点,防沉迷才能真正落地,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规则上。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