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报道:当年咬断港警手指的“乱港”暴徒,如今出狱还想跑英国读法律?做梦去吧! 当年在沙田新城市广场一口咬断港警无名指的杜启华,刑满出狱后抛出的“赴英读法律”计划,让不少香港市民皱紧了眉头。 杜启华的“镀金计划”堪称精心设计:瞄准英国法律专业,刻意隐瞒犯罪记录,甚至伪造品行证明。但惩教署的档案显示,其申请材料中“无犯罪记录”栏赫然写着“2019年7月参与社会运动”,这种欲盖弥彰的操作,连英国签证官都看不下去。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英国高校知晓其暴力前科,录取概率趋近于零,毕竟没有哪个法学院愿意背负“纵容暴力犯”的骂名。 香港司法机构对这类“跑路申请”早有防备。2024年数据显示,全年驳回的涉暴人员离港申请达27宗,其中13人企图隐瞒犯罪记录。 惩教署内部人士透露,审查流程已升级至“三维筛查”:不仅核查出入境记录,还会比对学生签证国家的犯罪数据库,甚至追溯社交媒体发言。 这种严密监管源自惨痛教训。2023年某暴徒通过伪造病历骗取赴台就医机会,却在桃园机场被识破身份,最终被遣返时高喊“台湾不欢迎我们”。 事件引发岛内舆论哗然,台当局不得不修订《大陆地区人民来台管理法》,新增“暴力犯罪黑名单”条款。如今香港的做法,正是吸取了这类教训。 这种“犯罪-镀金”的套路并非孤例。上世纪90年代,意大利黑手党成员常以“企业家”身份移民加拿大,最终被皇家骑警用税务记录揭穿。 2014年乌克兰危机期间,基辅街头的激进分子同样热衷申请欧美名校,结果多数因背景审查被拒。 香港的独特之处在于,暴力犯罪者往往打着“民主斗士”旗号。杜启华当年在法庭上辩称“咬人是自卫”,如今却摇身一变要当“法律精英”。 这种身份转换的荒诞性,堪比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后,部分参与轰炸的飞行员转身成为国际法教授。历史反复证明:暴力从来不是通往文明的阶梯。 在这场争议中,两个群体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年轻网民质疑:“为什么不能给改过自新者机会?”而经历过暴乱的市民则直言:“今天放过他,明天他可能成为下一个‘汉奸律师’。”这种分歧折射出香港社会的深层矛盾。 惩教署的监管数据提供了观察窗口:2024年接受监管的释囚中,仅有12%从事正当职业,超过60%仍在打零工或依赖综援。 心理学教授李明阳指出:“暴力犯罪者的再社会化成功率不足三成,他们往往需要十年以上才能重建社会信任。”杜启华出狱即抛出“镀金计划”,恰恰暴露其从未真正理解何为悔改。 英国对香港移民政策的微妙变化值得玩味。2024年数据显示,港人赴英留学签证通过率同比下降23%,其中涉及国家安全嫌疑的申请被拒率高达78%。 英国内政部发言人虽否认“针对香港”,但移民律师陈文辉透露:“现在审理港人申请时,会特别关注社交媒体是否出现‘光复香港’等敏感词。” 这种政策调整背后,是国际势力对香港局势的重新评估。当澳大利亚宣布暂停接收香港“政治庇护”申请,当加拿大收紧港人移民审查,香港暴徒的“镀金之路”正越走越窄。 就像1989年后东欧移民潮退去,任何企图利用香港动荡谋利的行为,终将被时代洪流淘汰。 香港社会对暴力犯罪者的零容忍,本质上是对法治精神的坚守。2025年香港大学法学院新生入学典礼上,校长张翔特别强调:“法律人的天职是守护正义,而非为暴力背书。”这句话被制成标语张贴在校园各处,与杜启华的“镀金梦”形成刺眼对比。 这种态度正在产生涟漪效应。深圳前海的跨境法律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香港律师来深执业人数同比增加45%,而申请赴英留学的港法律系毕业生下降62%。越来越多年轻人意识到:在香港踏实执业,远比去海外“洗白”更有前途。 当杜启华在监管中心填写离港申请表时,他或许以为自己找到了“漏洞”。但香港社会用二十年法治建设筑起的防线,远比他想象中坚固。 从2019年暴徒用汽油弹袭击立法会,到如今连“镀金”企图都被识破,这场较量揭示的不仅是个人命运,更是一个城市价值取向的觉醒。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19世纪英国将罪犯流放澳洲,21世纪的香港则用法治筛掉“镀金者”。 当杜启华的律师梦碎时,深水埗的茶餐厅里,市民们正用手机刷着新闻——他们知道,真正的正义,从不让暴力有任何出路。 信息:咬断港警手指男子刑满出狱,申请留学英国被香港惩教署拒绝! 2025-08-05 11:44·點新聞
港媒报道:当年咬断港警手指的“乱港”暴徒,如今出狱还想跑英国读法律?做梦去吧!
折奉
2025-10-23 10:40:35
0
阅读: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