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持续走高的行情里,北京的郑先生本想赚笔差价,最终却落得亏损收场。 10月

高干评世界 2025-10-22 13:44:00

金价持续走高的行情里,北京的郑先生本想赚笔差价,最终却落得亏损收场。 10 月 10 日,他盯着不断上涨的金价盘算许久,决定在某平台首饰官方旗舰店下手 ——50 克金条,每克 900.3 元,总价 45015 元,付款时他特意确认了订单状态为 “待发货”。 10 月 11 日一早,金价跳涨的消息传来,每克单价飙升至 940 元。 郑先生算了笔账,50 克金条一夜浮盈近 2000 元,当即联系好下家转卖,顺手把收货地址从北京改成深圳买家的地址,省去中转麻烦。 那时他满心欢喜,只后悔当初买得太少。 当天下午,打开购物软件的郑先生瞬间懵了。 原本显示 “派送中” 的订单,状态突然变成 “已取消”,物流信息也随之中断。 他第一时间找商家客服,对方直言 “没有取消权限”,把责任推给平台。 平台客服的回应更让他费解。 “系统判定购买行为超过正常生活需求,自动拦截了。 ” 客服口中的 “综合评估” 涉及下单行为、账号历史等,却给不出具体判定标准。 郑先生反驳自己只是改了收货地址,属于正常操作,可客服只重复 “会有专员跟进”,之后再无下文。 10 月 13 日,郑先生连续三天追问进度无果,更糟的情况发生了。 他发现这单 4 万多元的购买记录从后台彻底消失,若不是提前截图,交易仿佛从未发生。 钱款虽因订单取消超时自动退回,但他转卖金条的承诺无法兑现,只能以 940 元 / 克的高价重新购入,里外里亏了 2000 元。 平台给出的解决方案是补偿 200 元,这与郑先生的损失相去甚远。 他提出三项诉求:赔偿 2000 元差价、说明拦截理由、解释删除订单原因,可这些诉求全部石沉大海。 无奈之下,他把经历发到网上,没想到引发大量网友共鸣。 有网友留言称,买白银时遇过同样情况,涨价后商家直接拒发,投诉后订单莫名消失,因没存证据只能认栽。 还有杭州的刘女士跟帖,10 月 14 日她在另一家平台买了 90 克黄金,15 日金价突破 990 元 / 克,商家直接半路拦截快递,还篡改收货地址规避监管。 这些反馈让郑先生意识到,自己遭遇的不是个例。 10 月 20 日,上游新闻记者调查证实,金价上涨已引发多起类似纠纷。 淘宝平台工作人员坦言,近期接报大量金店拒发货投诉,部分商家以 “缺货”“链接异常” 为由违约,宁愿赔 500 元也不按原价发货。 业内人士透露,小商家多采用 “无库存模式”,接单后再采购,金价上涨时采购成本倒挂,就选择违约止损。 10 月 21 日,郑先生的维权有了新进展。 他带着订单截图、付款凭证和与客服的沟通记录,向 12315 平台提交了投诉,市场监管部门已受理并联系平台核实情况。 同日,人民网记者致电涉事平台,客服仍以 “需买家本人咨询” 为由拒绝回应,但透露平台对拒发货商家有处罚机制,最高可赔付订单金额 15%。 当天的金价数据显示,浦发银行投资金条涨了 3.04%,平安银行金条涨 2.74%,现货黄金 T+D 涨幅达 2.35%。 持续走高的行情让更多消费者担忧遭遇 “砍单”,有网友整理出维权指南,提醒下单后立即截图订单信息,保留与客服的文字沟通记录。 他表示,郑先生付款时买卖合同已成立,平台单方面取消订单构成违约,删除订单更是涉嫌销毁证据。 根据《民法典》,商家需赔偿因金价上涨产生的差价损失,而非象征性补偿 200 元。 这与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赵良善的观点一致,后者强调订单记录属消费者重要信息,平台无权擅自删除。 郑先生还发现了平台判定标准的漏洞。 10 月 21 日下午,他用妻子的实名账号在同一平台下单 50 克金条,顺利付款发货,没有任何 “超出正常消费” 的提示。 这种区别对待让平台的拦截理由不攻自破,他已将此情况补充提交给市场监管部门。 截至 10 月 21 日晚间,涉事平台仍未联系郑先生协商。 但有消费者透露,在媒体曝光和监管介入后,部分商家已同意按原价发货或赔偿全额差价。 郑先生表示,会坚持维权到底,不仅为自己讨说法,也希望推动平台完善规则。 这场纠纷撕开了线上黄金销售的行业乱象。 平台以 “系统判定” 为挡箭牌,商家借行情波动规避责任,最终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 但法律边界清晰,10 月 21 日最新的维权案例显示,保留好证据的消费者已成功获赔差价。 这给郑先生和其他受害者吃下定心丸,也给商家和平台敲响了警钟。 郑先生的经历还在持续发酵,越来越多的受害者加入维权行列。 随着监管部门的介入调查,外界期待能借此规范线上黄金交易秩序,让 “订单消失术” 和恶意 “砍单” 不再上演。 毕竟,市场行情波动从来不是违约的借口,诚信经营才是商业长久之道。 信源:今日黄金价格多少钱一克,最新今日黄金价格查询表-户外钓鱼哥阿早

0 阅读:0
高干评世界

高干评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