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又改口了,他表示:如果到11月1日之前没有达成贸易协议,中国可能要支付15

烟雨评社 2025-10-22 11:50:27

特朗普又改口了,他表示:如果到11月1日之前没有达成贸易协议,中国可能要支付155%的关税,可以说他变脸的速度堪比川剧变脸,甚至比那个还快,但是我们自己对他产生免疫了,对于他说的话我们也不会相信,或者说要看他怎么做,而不是天天放卫星。 要弄明白这 155% 的关税到底有多 “狠”,得先算笔账。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已经在 55% 左右,其中包含 10% 的对等税率和 20% 的其他附加关税,这次所谓的 155%,是在现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 100%,相当于把贸易壁垒直接抬到了禁运级别。 要知道,中国去年出口到美国的商品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从日常消费品到工业原材料几乎全覆盖,真要是落地,波及范围会非常广。但熟悉套路的人都清楚,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拿关税说事,光是 2025 年,他就在 2 月加征 30% 关税、9 月扩大加税范围,威胁的调子一次比一次高。 这次关税风波的导火索,是中国 10 月 1 日实施的稀土出口新规。稀土作为高科技和军工产品的关键原料,中国在产量和提纯加工领域都占据全球领先地位,美国的芯片和军工企业根本离不开。 特朗普觉得这是 “卡脖子”,10 月 10 日就在社交平台发帖放话要加税,还宣称中国的管制是 “敌对行为”,紧接着美国财长贝森特又抛出 “89 名参议员支持 500% 关税” 的说法,把紧张气氛拉满。 可就在市场恐慌、标普 500 指数一天蒸发 1.5 万亿美元后,10 月 19 日特朗普突然改口,说没有 500% 关税,正在谈协议,让市场又快速反弹,这种 “极限拉扯” 已经成了他的标志性操作。 中国之所以能 “免疫”,是因为早就摸清了这套虚实结合的玩法。从 2018 年贸易战打响至今,类似的威胁和反转已经上演过无数次,之前双方还多次签订 90 天的关税休战协议,下一个截止日期本就在 11 月 10 日。 特朗普一边喊着加税,一边又在 9 月和中方通电话,计划 10 月底在韩国见面谈贸易问题,这种 “边打边谈” 的模式早已让中方明确了应对逻辑:不听口号看行动。 就像中国商务部 10 月 14 日回应的那样,美方的威胁恐吓不会得逞,稀土管制符合国际惯例,真要加税,中方必然会采取相应措施。 这种 “免疫力” 更来自于实际的应对准备。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早就开始分散市场风险,比如把美国大豆的订单转向巴西和阿根廷,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2025 年前七个月的数据显示,美国从中国进口额已经比去年同期减少 450 亿美元,说明贸易依存度在逐步降低。 在稀土领域,中国的优势短期内无法替代,美国想找替代来源至少需要数年时间,这也是中方的底气所在。而美国内部的压力其实更大,农民卖不出农产品、企业面临供应链断裂,加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这些都是特朗普不得不考虑的现实。 更关键的是,中方已经看清了美方的真实诉求。贝森特早就列出了条件:中国放开稀土供应、停止从俄罗斯进口能源、重新购买美国农产品。特朗普把贸易和技术问题拆开来谈,一边加科技限制,一边逼签贸易协议,这种双标做法中方早有察觉。 之前美国在半导体领域搞出口管制,现在又反对中国的稀土管制,中方自然不会妥协。从外交部到商务部,多次强调 “不想打贸易战但不怕打”,这种稳定的表态本身就是对美方反复无常的最好回应。 市场其实也逐渐适应了这种节奏。10 月 19 日特朗普改口后,比特币当天就涨了 2%,美股也快速回血,说明大家已经学会了 “过滤噪音”。 毕竟每次威胁过后,美方往往会回到谈判桌前,毕竟中国的工业品、稀土等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很难找到同等质量和价格的替代者。特朗普的变脸或许能短期搅动市场,但改变不了双方的利益格局。 说到底,贸易谈判拼的是实力和定力,不是口号和威胁。特朗普的 155% 关税狠话,更像是谈判桌上的筹码,而非既定事实。 中国的 “免疫”,本质上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也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守 —— 毕竟贸易合作从来不是靠施压达成的,真要解决问题,还得坐下来好好谈,而不是天天变着花样放卫星。 这场博弈的实质,早已超越了关税数字本身。特朗普的这次“变脸”,再次将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置于聚光灯下。但越来越多的证据和普通人的切身感受表明,单边主义的关税大棒,挥舞起来声势浩大,落下来时,却可能先砸伤自己的脚。 信源:参考消息:《特朗普再发关税威胁:11 月前达不成协议 对华加征 155% 关税》

0 阅读:60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