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用最大力气把俄罗斯推到中国一边,欧盟将从2026年1月1日起,禁止成员国和俄

赵财苗 2025-10-21 22:52:34

欧盟用最大力气把俄罗斯推到中国一边,欧盟将从2026年1月1日起,禁止成员国和俄罗斯签订新的进口天然气协议。 欧盟理事会决定,和俄罗斯现有的短期天然气进口合同,延续到2026年6月17日止,长期合同最迟于2028年终止。 欧盟的这个决定,对他们自己的影响不作评价,但欧盟的这个决定,事实上是用最大的力气,把俄罗斯推到了中国这一边。 俄罗斯是能源出口大国,自从俄乌战争爆发后,欧盟不惜损害自身利益制裁俄罗斯,致使俄罗斯天然气出口欧盟占比下降到了13%,年价值150亿欧元。 与之相反的是,俄罗斯对中国天然气的出口则不断上升,仅2024年,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出口中国7665万吨,价值3136亿元,管道天然气出口中国5504万吨,价值1502亿元。 此外,俄罗斯去年还对中国出口石油4911.38万吨,价值1797.49亿元,对被美西方国家严励制裁下的俄罗斯经济,起到了强力支撑的作用。 欧盟停止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将大幅增加,也将促使中俄更加紧密地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世界风云的变幻。 这种“推一把”的效果,在2025年9月中俄蒙三国签署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协议里看得最真切。普京等了整整十年的项目终于落地,这条2600公里的管道从俄罗斯亚马尔半岛出发,借道蒙古国直达中国东部,2029年投产后每年能输500亿立方米天然气。放在几年前,这样涉及三国利益的谈判还卡在分歧里,蒙古国要更多过境费却不愿担成本,俄方想卖好价钱,中方盯着合理价格与稳定供应,连普京都坦言谈判“并不容易”。 欧盟的禁令成了打破僵局的催化剂。俄罗斯太需要稳定的出口渠道了,西方的“二级制裁”压得它喘不过气,原本对欧的能源大动脉眼看要彻底关停,东方市场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中国这边也有自己的考量,中东局势反复让霍尔木兹海峡的运输风险陡增,多一条北方陆路管道,就能少一分对海运液化天然气的依赖,这对能源安全太关键了。 欧盟自己的日子并不好过。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关掉本土基地往中美搬,制造业连续六个季度萎缩,重工业丢了30多万个岗位;法国一边核能计划拖后腿,一边液化天然气进口成本涨得离谱,《世界报》都忍不住说这是在为“道德化制裁”付代价。他们喊着搞“绿色产业复兴”,可到2025年10月,绿电依赖率才涨了3.8%,跟预期差得远。想靠美国补缺口?2021年从俄拿了1550亿立方米天然气,美国当年才给220亿,就算加量也填不上窟窿。 更有意思的是贸易逻辑的变化。中俄能源结算现在90%以上用人民币,直接绕开了美元体系。这可不是简单换个货币,等于在西方主导的定价权外,硬生生拼出了新的次生态。欧盟呢?既没挤进这个新圈子,又丢了便宜的俄气,只能被动承受高价和波动的双重打击,活脱脱卡在“两头不靠”的尴尬里。 匈牙利早就跳出来反对禁令,说这违反欧盟法律要打官司;法国、荷兰却还在偷偷买俄罗斯液化天然气,嘴上硬气身体很诚实。这种内部撕裂,再加上工业空心化、外交话语权下降,欧盟的“全球角色感”正在一点点流失。 反观中俄,“西伯利亚力量1号”的供气量要从380亿立方米提到440亿,加上新管道的500亿,未来每年要输送940亿立方米天然气,快占到全球贸易量的五分之一了。这组数字背后,是能源纽带捆得越来越紧的两个大国。欧盟当初算着靠制裁拿捏俄罗斯,没承想,反倒亲手把对方推得更远,还顺带加速了自己的战略被动。国际合作从来都是这样,没有永远的分歧,只有没找到的共同利益,可惜布鲁塞尔现在还没看懂这个道理。

0 阅读:2

猜你喜欢

赵财苗

赵财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