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结石,一旦理顺“胆腑气机”,就成功了大半,方法其实并不难!   在门诊的日常里

陈玉龙谈养护 2025-10-21 15:57:18

胆结石,一旦理顺“胆腑气机”,就成功了大半,方法其实并不难!   在门诊的日常里,我时常会碰到众多被胆结石困扰的患者。一听到“胆囊里长了结石”,他们便心急如焚,赶忙四处寻觅各种化石排石、消炎利胆的药物来服用——比如天天用金钱草泡水喝、吃海金沙粉,甚至长期服用清热利胆的中成药。然而,结果如何呢?药吃了不少,右上腹的疼痛、胀痛却依旧如影随形,口苦、恶心的症状也未见缓解,有的患者甚至感觉食欲更差、消化更不良,结石的体积也未见缩小。   其实,我想郑重地告诉大家:胆结石的调理,关键在于一股“胆腑气机”。中医认为,这股气是推动胆汁正常排泄、化解胆腑内湿热瘀滞的根本动力。胆随肝而疏泄,倘若胆腑气机不足或者出现郁滞,胆汁的排泄就会受到阻碍,湿热、瘀血便更容易在胆腑内积聚,久而久之,就可能凝结成结石。此时,若盲目地使用猛药来化石排石,就如同让一台缺乏动力的机器强行运转,不仅无法将结石化掉排出,反而可能会损伤脾胃(要知道,脾是生湿之源,脾胃受损则湿气更重),进而为结石的生长提供更为“肥沃”的土壤。   之前有一位五十多岁的退休工人张先生,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确诊胆结石已有两年时间,结石大小从最初的 0.5cm 增长到了 0.8cm。他经常感到右上腹剧烈疼痛,尤其是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会更加明显,同时还伴有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整个人也显得十分乏力,没有胃口。他尝试过不少化石排石的成药,也坚持用金钱草煮水喝,但结石不仅没有缩小,反而出现了饭后腹胀、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情况。   我仔细观察他的舌象,发现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弦滑且略有不畅。这其实是“胆腑气机郁滞、湿热内蕴”的表现。气机不足且运行不畅,无法有力地推动胆汁排泄,湿热在胆腑内积聚,所以结石难以消除,右上腹疼痛、口苦等症状也反复出现;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下注,所以会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问题。   我耐心地跟他解释:“您的问题,根源在于胆腑这股‘气机’出现了郁滞且不足,而不只是结石需要‘化掉’和‘排掉’。中医讲‘气行则湿化、气畅则热消’,胆腑气机一旦通畅,胆汁能够顺畅排泄,湿热才不容易在胆腑内积聚,结石也就失去了生长的环境。如果不把气机调理顺畅、补足,光想着去化石排石,就如同只清理表面的灰尘而不清理产生灰尘的源头,灰尘还是会不断产生的。”   我的调理思路十分清晰,分为两步进行:   第一步:调畅胆腑气机,清利湿热。主要选用柴胡、香附、茵陈、栀子、茯苓等中药。柴胡、香附能够疏肝理气、畅达胆腑,就像给胆腑打开了一道畅通的阀门,让郁滞的气机得以顺畅运行;茵陈、栀子可以清热利湿,把胆腑内积聚的湿热清除出去;茯苓则能健脾渗湿,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少湿热的生成(脾胃功能良好,湿热自然就会减少,湿热减少则胆腑不受困)。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胆腑郁滞的气理顺,把不足的气补上来,同时清除胆腑内的湿热,让胆汁能够顺畅排泄,右上腹疼痛、口苦等症状自然会减轻,也从根本上切断了结石生成的源头。   第二步:化石排石,兼顾脾胃。在胆腑气机调畅、湿热得到清利、脾胃功能有所改善的基础上,再配合使用鸡内金、金钱草、海金沙等药物。此时,由于气机已经通畅、湿热已经减少,化石排石的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逐渐化解胆腑内的结石,并将其排出体外。同时,继续使用炒谷芽、陈皮等药物来兼顾脾胃的运化功能,防止化石排石的药物损伤脾胃,避免湿热再次生成。   效果怎么样呢?   调理大约两周后,张先生就兴奋地反馈:“现在右上腹的疼痛明显减轻了,吃一点清淡的食物也不会感到恶心、呕吐了,口苦的症状也好了很多!”随着胆腑气机的逐渐恢复,他的乏力、腹胀等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大便也逐渐恢复正常。继续调治一个多月后,他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复查胆囊超声显示:结石缩小到了 0.6cm,胆囊内的炎症也明显减轻。 所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核心观点:调理胆结石,不要仅仅把目光盯在“化石排石”上。尤其是当你伴有右上腹疼痛、口苦、恶心、呕吐、乏力、饭后腹胀等症状时,首要任务是调畅并补足胆腑气机、清利湿热。胆腑气机通畅、脾气充足,湿热容易消散,结石也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这往往就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当胆腑的通路畅通无阻后,再适当配合化石、排石的药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单来说,就是:先调畅胆腑气机、清利湿热,再结合化石排石。这个顺序,非常关键。我是高松寿医生,专注肝胆调理多年。如果你也有胆结石的困扰,并且伴有上述气机郁滞或湿热内蕴的症状,不妨试试从调补胆腑气机开始。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陈玉龙谈养护

陈玉龙谈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