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孟德尔松应邀赴华讲学,不料他刚踏上中国土地就发出疑问:“

小史论过去 2025-10-21 13:15:59

1983年,加拿大数学家孟德尔松应邀赴华讲学,不料他刚踏上中国土地就发出疑问:“贵国不是有位陆家羲先生吗?在国际组合数学界,他可是二十年来罕见的奇才!“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出生在上海一个贫困家庭,父亲靠酿造酱油精和味精维持生计。那时候家里条件差,他从小就帮着干活,但学习上特别用功。1956年,他考上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大学四年里除了专业课,还对数学感兴趣。一次在旧书摊,他花两毛钱买了本英文小册子,里面讲到1850年提出的科克曼女生问题,这是个排列组合难题,让他一下子着迷了。他开始自学组合数学,花了不少时间钻研。 毕业后1960年,陆家羲分配到包头钢铁公司当技术员,每月工资62元。那时候他已经结婚,养活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他没放下数学研究,1961年写出第一篇论文《科克曼女生问题研究》,寄给《数学学报》。三个月后,编辑退稿,说缺乏实际价值。他没气馁,继续修改完善。到1965年,他其实已经完整解决了科克曼女生问题,可国内期刊就是不接受。他的研究超前,但没人重视。 1971年,陆家羲从外文期刊看到意大利数学家已经发表了科克曼问题的解法。他没停下脚步,转头研究更难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问题。这是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课题,涉及区组设计理论,对数字通讯和有限几何有实际应用。他在包头第九中学教物理课,白天上课,晚上挤时间算公式。1977年,他恢复投稿,寄出多篇论文。1979年,他基本完成斯坦纳三元系的研究,但还得自己掏钱寄国际邮件。 1981年,转机来了。他的论文《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在国际组合数学刊物上连载发表。这套成果被多伦多大学教授在会议上称赞为二十年来最惊人突破。陆家羲的证明方法严谨,用纯数学构造解决了大集存在性问题。他的工作直接推动了区组设计领域的进展,国际上开始引用他的结果,叫“陆定理”。但在国内,他还是那个中学老师,为女儿学杂费愁,为校长修收音机。 1983年7月,中国在大连工学院举办首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主办方邀请加拿大数学家孟德尔松来讲学。他收到邀请后,马上回复问中国有没有陆家羲参加。因为陆家羲的论文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关注,特别是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证明,被视为重大进展。孟德尔松知道陆家羲六篇论文被广泛引用,却没想到他不在参会名单上。 主办方赶紧查资料,发现陆家羲在内蒙古包头第九中学教物理,根本没被列入代表团。急电包头教育局,确认身份后发出邀请。孟德尔松一到中国机场,第一句话就问陆家羲的情况,还说他是二十年来罕见的奇才。这话让主办方有点尴尬,但也推动大家重视陆家羲的工作。 会议期间,孟德尔松在讲学中反复提到陆家羲的贡献。他引用陆家羲1980年的论文,解释怎么用它来扩展区组设计理论。陆家羲作为中学教师被特邀参会,和国内外专家交流斯坦纳三元系和科克曼问题的证明方法。孟德尔松组织了单独讨论,两人交换了对区组设计领域的看法。陆家羲的报告展示了斯坦纳大集的构造过程,得到认可。 会议结束后,孟德尔松离开中国前,又强调陆家羲成果对国际数学界的价值。这次事件让中国数学界开始反思,为什么这么有才的人之前被忽略。孟德尔松的疑问其实点出了陆家羲在国际上的地位比国内高得多。他的到来,直接促成了陆家羲的成果被更多人知道。 1983年3月,世界组合数学权威刊物《组合论杂志》A集,同时发表了陆家羲的三篇论文,题为《不相交斯坦纳三元系大集》。这个系列下,他还写了另外四篇论文,整体解决了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存在性问题。国际组合数学界权威人士评价,这是多年未解的难题被攻克。 1983年9月,孟德尔松参加首届国际组合数学研讨会,再次提到陆家羲的名字。主办方慌忙找名单,发现这位学者没在代表团里。陆家羲的成果已经被国际上称为突破,但国内认可来得晚。 1983年10月,陆家羲参加武汉的中国数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陈景润分在同一小组。大会肯定了他的成就,他报告了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的证明。会议后,他返回包头。10月31日凌晨,因心肌梗死去世,年仅48岁。 陆家羲去世后,人们整理遗稿,发现他1979年完成的论文“可分解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的存在性理论”。这是他从1976年开始研究的另一个课题。他的遗物里有七封退稿信,最旧的1961年邮戳,旁边有他的批注:真理不需要介绍信。 1984年春,国家科委追授他杰出科学家称号。中国组合数学会评审他的学术工作。1987年,他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这项奖是国家最高科学荣誉,认可了他对组合数学的贡献。

0 阅读:41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