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军事装备竞争的赛道上,中国军工近年来的突破引发广泛关注,而俄罗斯军事专家的评价,既肯定了中国武器的性能优势,也点出了实战检验不足这一关键课题。 2025 年 9 月,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披露的消息,为俄专家对中国高超音速武器的评价提供了新注脚。 该报道称中国近期试射的 WU-14 高超音速飞行器,在过去 18 个月内完成第四次测试,此次试射首次展现出极强机动性,能有效渗透现有反导系统。 俄罗斯国家防御杂志主编伊戈尔・科罗特琴科随即在专栏中表示,这一进展印证了中国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其技术成熟度已远超美国仍在困境中挣扎的 AGM-183A 项目。 他特别指出,WU-14 能搭载于东风 - 21 导弹,未来还可适配射程更远的东风 - 26,这种多平台适配性让实战部署更具灵活性。 同一时期,中国海军 055 型驱逐舰的最新动态也进入俄专家视野。 2025 年 8 月公开的远洋训练画面显示,多艘 055 大驱与航母组成编队,在西太平洋完成多波次防空反导演练。 瓦西里・卡申在《军工信使》的分析中承认,055 的 112 个垂直发射单元已实现对防空、反舰、反潜导弹的全面兼容,这种火力配置让美国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相形见绌。 但他的担忧并未消除,直言编队演练虽贴近实战,却仍无法替代真实战场的复杂考验。 俄专家的核心顾虑在 2025 年显得更为具体。 科罗特琴科在接受俄卫星通讯社采访时举例,WU-14 的 10 倍音速飞行与变轨能力已通过试验验证,可在乌克兰战场,俄军高超音速导弹曾因电磁干扰出现偏差,中国装备若遭遇类似环境能否稳定运行,仍是未知数。 卡申则关注到 055 大驱的系统整合问题,他指出美国驱逐舰在中东经历过实战饱和攻击,而中国舰艇的指挥链条尚未经受过高强度对抗检验。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25 年美国国防部最新报告虽承认中国高超音速武器部署规模扩大,却仍强调其 “缺乏实战数据支撑”。 面对外界关注,中国军工用持续的实战化举措回应质疑。 2025 年 7 月,西部戈壁某训练场公开的画面显示,东风 - 17 导弹在模拟强电磁干扰环境下完成精准打击,演练中特意加入情报传输延迟、目标临时变轨等实战特情。 导弹部队指挥员在采访中提到,此类针对性训练已实现常态化,每个季度都会根据全球战场动态调整演练科目。 海军方面的行动更为密集,2025 年 9 月的西太平洋演练中,055 大驱首次与俄海军舰艇开展联合防空演习。 期间双方模拟遭遇多批次巡航导弹攻击,055 的相控阵雷达成功实现目标共享,与俄舰协同完成拦截,卡申对此评价 “这是体系化磨合的重要一步”。 出口装备的实战表现也成为间接验证。 2025 年 8 月,巴基斯坦空军披露歼 - 10CE 在边境防空任务中,成功锁定并驱离外机,其雷达抗干扰能力得到实战检验。 科罗特琴科在分析中特意提及这一案例,认为出口装备的战场反馈能为国内装备改进提供参考。 中俄军事技术交流的深化也在弥补经验短板。 2025 年 10 月,双方启动的 “联合装备测试” 项目进入实质阶段,中国军工人员赴俄观摩战场装备修复与调试流程,俄方则派员参观中国的模拟作战实验室。 卡申透露,这种交流让中国能直接获取实战环境下的装备损耗数据,比单纯的参数测试更具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军工从未回避短板。 2025 年国防白皮书明确提出 “实战化检验与技术迭代并行” 的发展路径,将模拟对抗训练纳入装备列装的必要环节。 从东风 - 17 的干扰测试到 055 的跨军种协同,一系列举措都在缩小与实战的距离。 俄专家的评价始终保持客观,科罗特琴科在近期文章中写道:“中国武器的参数优势已无需证明,现在他们正在用最务实的方式填补经验缺口。 ” 和平发展环境确实让大规模实战检验成为奢望,但持续的实战化训练与国际交流,正在为装备性能注入真实战场的 “基因”。 随着 WU-14 的加速部署与 055 编队的远洋常态化,中国武器正从 “参数领先” 向 “实战可靠” 稳步迈进,这种进步既服务于国家防御需求,也为地区和平稳定提供着坚实保障。 信源:五年“三跨越”按下科技强国建设“快进键”-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为什么中国的096核潜艇会让美军感到畏惧?因为096不出中国海域,就能一发
【2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