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子在直播间刷到一件羊绒大衣竟然是自己十年前捐到贫困山区的! 她当时正划着购物直播界面,主播展示的驼色大衣刚露全貌,她的手指突然停住 —— 衣摆处歪斜的缝线、左袖口磨白的边角,和记忆里那件旧衣完全重合。 为了确认,她立刻下单 399 元买下。 快递拆开的瞬间,她一眼看到门襟上那颗银色金属扣,与其他四颗原色牛角扣格格不入,这是当年她亲手补上的标记,十年都没忘。 翻到衣领内侧,小小的 “苏” 字刺绣还在,那是她为区分衣物绣的缩写,水洗多次仍清晰可辨。 这件大衣是 2015 年冬天捐的。 当时社区贴出冬衣捐赠通知,定向送往甘肃某县乡村小学,她整理出五件厚外套,这件两千多元买的羊绒大衣因为款式过时被列入其中。 捐赠时她填了登记表,社区工作人员说会统一消毒后交给省慈善总会配送,还给了张回执单,她随手夹在旧书里就忘了。 2025 年 10 月 16 日,收到大衣的当天,她先联系了直播间客服。 对方只回复 “个人闲置回收”,追问具体来源就不再回应,她点开店铺主页,发现在售的 “vintage 冬装” 多达上百件,标注 “九成新”“孤品”。 10 月 17 日一早,她翻出那张泛黄的回执单,按上面的电话打给某省慈善总会。 接线人员查询后说,2015 年确实接收过该社区 5000 件衣物,公示显示定向捐至甘肃某县,但具体分发记录因 “当年系统未联网” 无法调取。 对方提到,负责这批衣物的工作人员已离职,推测可能是 “中间环节流转失误”。 10 月 18 日,她在社交平台发了大衣细节和回执单照片,没想到引发热议。 有网友留言说 “捐的羽绒服在闲鱼见过同款”,还有人曝料 “小区旧衣回收箱被企业承包,好衣服全被挑走卖钱”。 一位公益行业从业者私信她,透露部分小型机构会将捐赠衣物按成色分类,八成新以上的流向二手市场,仅留残次衣物用于捐赠,这种模式在多地都存在。 10 月 19 日,省慈善总会联系她补充材料,确认大衣捐赠信息属实。 工作人员解释,2015 年旧衣处理多依赖合作机构,部分外包商为节省成本,未执行 “分类 - 消毒 - 分发 - 反馈” 全流程,曾有类似倒卖投诉,但因证据不足难以追责。 对方表示会联系甘肃当地核查当年接收记录,承诺一周内给出答复。 同日,她刷到杭州 “大熊猫” 旧衣物回收项目的旧闻,该项目曾号称 “公益捐赠”,实际仅 10% 衣物用于慈善,其余全被企业倒卖牟利。 对比之下,上海松江区的旧衣捐赠体系让她更觉可惜:当地协会有 5000 人次志愿者参与,衣物需经过消毒、分类,去向可在公众号查询,还会收集受助者反馈。 10 月 20 日,律师朋友帮她梳理了维权依据。 《慈善法》明确要求慈善组织公开捐赠物资使用情况,若能证明大衣被擅自倒卖,可要求机构承担责任。 但朋友也坦言,十年间流转环节太多,想追溯具体倒卖者难度极大,最多能争取机构公开致歉和流程整改。 现在这件大衣挂在她衣柜最上层,金属扣在阳光下格外扎眼。 她摸着柔软的面料,想起当年捐赠时的期待,那时总想象着山区孩子穿上它过冬的样子。 手机里存着慈善总会的答复提醒,她其实也清楚,即便查到去向,大衣也回不到该去的地方了。 网友的讨论还在继续,有人说 “以后捐衣服要剪破标签”,有人建议 “找能查流向的正规点捐赠”。 她在评论区分享了上海松江的规范流程,希望更多人知道,真正的公益本该有迹可循。 这几天整理换季衣物,她又翻出几件旧外套,叠好又放下。 不是不想捐,是怕善意再被辜负 —— 那些需要温暖的人拿不到帮助,捐赠者的信任也一点点被消耗。 她盼着慈善总会的答复能带来改变,哪怕只是让后续的捐赠物资多一份保障。 毕竟一件衣服的价值有限,但千万人的善意,不该被中间环节的漏洞白白浪费。 这或许是这件 “失而复得” 的大衣,如今能承载的最大意义。 信源:张俪直播翻车损失百万仍说值得,十年资助山区女孩真相曝光-泛泛之辈看破局
天呐!这剧情也太抓马了吧!某女子刷直播间时,竟发现一件羊绒大衣是自己十年前捐
【63评论】【3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