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

鸿鹄浮歌 2025-10-20 10:41:27

1962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头哽咽:“你叫我大叔?” 这个被妻子当成陌生人的男人,就是后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而他与妻子孙玉芹的故事,远比这一瞬间的心酸更加厚重。 一切的开始,源于一个秘密的决定,原本,于敏和孙玉芹规划着美好的未来,他甚至鼓励妻子学习英语,准备一同出国深造。 然而,一纸来自国家的绝密任务,彻底改变了两人的人生轨迹,于敏脱下西装,放下了留学的梦想,孙玉芹也默默烧掉了自己写满笔记的英语书。 丈夫要去一个不能说的地方,去做一件不能说的事,归期未定,孙玉芹没有多问,只是在他临行前,为他收拾好行囊,那个拥抱格外用力,仿佛要将一生的不舍都倾注其中。 这一走,于敏就成了一个“失踪”的人,他的身影消失在茫茫戈壁,名字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他顶着刺骨的寒风爬上百米高的铁塔采集数据。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他靠着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通宵达旦地与海量数据搏斗,好几次,他因为极度的疲劳和恶劣的环境而晕倒休克,在生死边缘徘徊。 他不是不想家,同事们曾看到他对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出神,手指在桌上无意识地划动,但对家人的所有思念与愧疚,最终都只能压进心底,转化为攻克难关的决心。 而在遥远的北京,孙玉芹独自撑起了整个家,丈夫的工资会按时寄回,但人却杳无音信。 1958年的一个冬夜,孙玉芹临盆在即,腹中剧痛难忍,她只能将大女儿托付给邻居,自己一个人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向医院。 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只有她孤独而踉跄的身影,她要上班,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忙起来的时候,甚至只能用绳子把孩子拴在身边,抽空才能看上一眼。 她从一个满怀憧憬的年轻妻子,被岁月磨砺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母亲。 在一次为科研人员家属举办的联欢会上,当许多家属哭诉着独自带娃的辛酸时,孙玉芹却站得笔直。 她告诉大家,这个国家不光靠男人们在前方顶着,也靠她们这些后方的女人撑着,她们不能倒下,这番话语掷地有声,让全场肃然起敬,她深知,自己支撑的不仅仅是一个小家,更是丈夫在前线安心工作的基石。 日子久了,孙玉芹甚至收到过一张特殊的“借条”,那是1964年,于敏短暂回家,留下一张字条:“暂借孙玉芹存款壹佰贰拾元,用于实验室零件采购,待经费批下,即还。” 在那个年代,120元是一笔巨款,于敏写下这张借条时,眼神里满是愧疚。 孙玉芹二话没说,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她知道,这钱不是借,是她作为一个中国妻子,为丈夫的事业,也为这个国家尽的一份心力。 这张泛黄的纸条,她悄悄珍藏了一辈子,再也没提过“还”字,正是因为常年在风沙中消耗,在极度的劳累中透支,于敏的身体迅速垮了下来,头发花白,面容憔悴,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了许多。 这才有了1962年那次短暂回家时,被妻子错认为陌生人的心酸一幕,那一声“同志”,像一根针,扎在了于敏心上。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成功,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震惊世界,当喜讯传来,孙玉芹看着报纸,眼泪无声地滑落。 她并不完全清楚这声巨响与丈夫的确切关系,但她冥冥中感觉到,丈夫那些“失踪”的岁月,那些说不出口的苦楚,都在这冲天的光芒中得到了回答。 直到1999年,国家公开表彰“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于敏的名字赫然在列,家人才终于明白,这个沉默的男人,这半生究竟为国家做了怎样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荣誉加身,于敏心中对妻子的愧疚却愈发深沉,2012年,孙玉芹因心脏病离世,于敏在灵柩旁老泪纵横,反复自责一生亏欠妻子太多,连陪她好好逛一次公园的简单愿望都未能实现。 我们今天所拥有的和平与底气,正是由无数个像于敏一样隐姓埋名的英雄,和像孙玉芹一样默默奉献的家人,用他们的青春、家庭甚至生命铸就的。 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也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丰碑。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儿子叫他叔叔、“地下工作”30年,今天记住这个名字…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鸿鹄浮歌

鸿鹄浮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