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首先得搞明白,当年尼克松访华根本不是什么“释放”中国,而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中美双方的共赢之举,谈不上谁对谁的恩赐。 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美国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国际上,美国和苏联争霸处于下风,苏联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势力,而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打了十几年没占到便宜,反而耗费了大量国力,国内民众反对声浪也越来越高。 经济上,美国的增长势头放缓,面临着来自欧洲和日本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急需找到新的战略支点来牵制苏联,而当时中国和苏联的关系也很紧张,双方有着共同的战略需求,这才为中美接触创造了条件。 基辛格后来在书里也承认,尼克松访华不是为了让中国接受美国的理念,就是为了在对苏冷战中取得优势,说白了就是想打“中国牌”。 中国当时已经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世界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从来不是谁能“释放”的对象,只是之前中美没有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而已。 再说中国的强大,根本不是靠美国“打开大门”才实现的,而是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发展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搞改革开放,这一决策的出发点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完全是基于自身国情的选择。 当时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再也不用愁吃不饱饭,这是中国自己的改革成果,跟美国没有直接关系。 后来中国搞工业化,从建厂房、造机器到修公路、架桥梁,哪一样不是千千万万工人、农民一点一滴干出来的? 老一辈人都记得,以前买自行车、缝纫机都要凭票,现在家里彩电、冰箱、汽车样样齐全,城市里高楼林立,高铁四通八达,这些变化都是中国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 美国有篇文章也说了,中国经济转变的核心要素源自国内改革,中美关系只起到了次等作用,这话倒是说到了点子上。 这些年中国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选对了发展道路,始终把国家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比如在农业上,袁隆平院士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在科技上,从最初的模仿学习到后来的自主创新,现在中国的5G技术、高铁技术、航天技术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都是中国科研人员刻苦钻研的结果。 就算是中美建交后的经贸合作,也是互利共赢的,不是中国单方面受益。 美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赚走了大量利润,比如美国的汽车、电子产品在中国很受欢迎,中国的优质商品也走进了美国千家万户,让美国老百姓买到了便宜实惠的东西。 美国农民以前每年都能卖给中国大量大豆、玉米,这些合作让双方都得到了好处,怎么能说中国是靠美国才发展起来的? 至于特朗普说的“麻烦”,其实根本不是中国带来的,而是美国自己的霸权思维在作祟。特朗普是商人出身,满脑子都是利益算计,他觉得美国就该永远当世界老大,见不得其他国家发展壮大。 这些年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不断对中国搞贸易保护,加征关税,结果导致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很多企业因为成本太高经营困难,农民的大豆卖不出去只能烂在仓库里。 美国还动不动就打压中国的科技企业,限制芯片出口,以为这样就能卡住中国的脖子,没想到反而倒逼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的步伐,现在中国在芯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了新的突破。 更要清楚的是,就算当年尼克松没有访华,中国迟早也会发展起来,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底蕴,有十几亿勤劳智慧的人民,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发展壮大是迟早的事。 尼克松访华只是让中美关系回归了正常轨道,为双方合作创造了条件,但绝不是中国发展的“开关”。 特朗普把中国的发展归因于美国的“恩赐”,本质上是一种霸权心态,觉得其他国家都该依附于美国,这种想法早就不符合时代潮流了。 现在中美之间确实存在一些分歧,但这些分歧不是靠指责和打压能解决的。当年中美能在冷战背景下实现破冰,就是因为双方都能从长远利益出发,寻求共同利益。 现在世界面临着气候变化、疫情防控、恐怖主义等诸多共同挑战,更需要中美两国合作应对。如果美国总是抱着霸权思维,把中国当成对手处处打压,只会制造更多“麻烦”;相反,如果能回到合作共赢的轨道上,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中国从来不想当谁的对手,只想安安稳稳发展自己,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但如果有人非要把中国当成对手,中国也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捍卫自己的利益。
杀猴儆鸡!中方亮出“相互确保摧毁”底牌,逼美西方不敢妄动美国的算盘打得噼啪作响
【15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