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也绝不向中国低头?曾经说“打死不跟中国合作”的英国罗罗公司,现在不但打算在北

颜冬白云 2025-10-20 00:13:00

宁死也绝不向中国低头?曾经说“打死不跟中国合作”的英国罗罗公司,现在不但打算在北京建厂,还说要把整条生产线都一起搬过来,甚至连技术也愿意交出来一些,那我们该出手相助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曾放言 “宁愿倒闭也绝不与中国合作” 的罗尔斯・罗伊斯,如今把姿态放得极低。不仅要在北京建发动机维修厂,还喊着要搬生产线、交技术,这波反转看得人直呼魔幻。   问题来了:面对这送上门的 “合作大礼”,我们该出手相助吗?答案得从它当年的 “硬气” 和如今的 “怂态” 里找。   罗罗的 “硬气” 曾有底气。这家百年企业靠发动机技术垄断全球 35% 市场,空客 A350、波音 787 都得用它的 “遄达” 系列引擎。2005 年起多次拒绝中国合作,2020 年更是在 54 亿英镑亏损的绝境下,放话 “宁裁员 9000 人也不转让技术”。   那时的它,把中国当纯消费端,觉得技术壁垒能永远当 “护城河”。可它算错了两样东西:中国市场的韧性和自主研发的狠劲。   2020 年罗罗拒签的合作有多香?200 亿元投资 + 20 年 5000 台发动机订单,还有 CR929 宽体客机项目入场券。这比它后来拿到的 18 亿美元美国军工订单,分量重了不止一个量级。   拒绝的代价很快显现。疫情让航空业停摆,Trent1000 发动机爆设计缺陷赔 22 亿英镑,罗罗只能 8 英镑贱卖能源部门,2023 年再裁 2500 人,负债越滚越大。   而中国这边早已不是 “求技术” 的姿态。被拒后直接拆解 127 个技术难点攻关,珠海航展上 CJ-1000A 发动机亮相,大连理工大学团队更把轴承寿命从 1000 小时干到 6000 小时,追平国际顶尖水平。   更关键的是市场体量。中国民航客流年均增长 5.9%,未来十年要新增 9000 架飞机,市场规模将超欧美总和。罗罗再不来,就真要被彻底挤出全球最大增量市场。   现在它找上门的合作,早不是 “施舍”。北京的维修厂投资 22.42 亿,满负荷时年修 250 台发动机,能填补国内遄达系列维修空白。但这只是维修环节,所谓 “交技术” 还没实锤。   所以该不该帮?得看 “怎么帮”。   首先,合作可以接,但主动权必须在我们手里。就像现在的 50:50 股权结构,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任人拿捏。要明确技术共享的范围和节点,比如高压压气机技术必须同步落地。   其次,要把合作和国产替代绑定。让罗罗的技术为 CJ-1000A、CR929 项目做配套,而不是反过来依赖它。毕竟我们已经有了 6000 小时寿命的轴承,不怕它藏私。   再者,得算清 “战略账”。航空发动机维修是高附加值产业,能带动高端制造、研发资源集聚。但核心制造技术必须攥在自己手里,不能因为合作就放慢自主研发的脚步。   罗罗的转变,本质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就像巴斯夫、拜耳扎堆来华建厂,它们不是来 “救中国”,是来救自己的饭碗。   那些曾经喊着 “绝不低头” 的企业,终究要向市场和实力低头。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合作欢迎,但别搞虚的。拿出真技术,遵守中国规则,就能共赢;要是还想摆 “技术霸权” 的架子,对不起,我们的 “备胎” 早就准备好了。   说到底,不是我们 “要不要帮”,而是罗罗 “值不值得合作”。它要是真有诚意,就用技术和产能说话;要是还想玩套路,只能送它一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0 阅读:0
颜冬白云

颜冬白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