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资本的天性都是逐利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一个国家国力不断强盛、财

周仓与商业 2025-10-19 19:47:46

“所有资本的天性都是逐利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当一个国家国力不断强盛、财富积累到一定规模,资本往往会生出“避实向虚”的冲动——相比于实业生产中漫长的研发周期、复杂的供应链管理、微薄的利润空间,金融领域的“快钱效应”显然更具吸引力,这也是美国当年逐步陷入巨额贸易逆差、遭遇产业空心化困境的核心原因之一。 近来,“蒙代尔三角”常被提及,作为经典经济学理论,它为分析汇率、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框架。但必须注意的是,所有经济学理论的成立,都依赖特定的前提假设,而这些假设,从未适配过中国这样独特的经济体。 蒙代尔三角的核心假设之一,是“资本完全逐利,且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但中国的资本生态,恰恰打破了这一单一逻辑。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 第一,我们拥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份额。国有企业固然追求经济效益,需要为国家经济发展、民生保障提供支撑,但它们的“逐利行为”从不是无边界的,始终要服从国家战略、服务社会整体利益,这就从根本上约束了资本盲目逐利的冲动——单纯以资本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假设,在国有企业身上完全不成立。如今我们明确提出“国央企要聚焦主业”,正是进一步划定边界:不允许国有资本脱离实业根基,去金融领域追逐短期暴利。这部分体量巨大的国有资本,不会像自由市场中的资本那样,向金融行业自由迁移、无序扩张。 第二,对于私人资本进入金融行业,我们始终保持极为审慎的态度。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直接关系到经济稳定与民生安全,若放任私人资本无序涌入,极易引发金融空转、风险积聚。这种审慎监管,并非限制私人资本发展,而是引导其回归实业本源——从制造业升级到科技创新,从民生服务到乡村振兴,私人资本有更广阔的实业赛道可深耕,最终也基本会留在实业范畴内,避免陷入“脱实向虚”的误区。 总结来说,面对资本“避实向虚”的天性,我们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引导与约束机制:对国有企业,通过“聚焦主业”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私人资本,通过“审慎监管”划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两种努力双管齐下,恰好能抵消社会资本向金融行业集中的冲动,牢牢守住实业根基。

0 阅读:11
周仓与商业

周仓与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