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政策被解读成“好欺负”,结果反倒成了被步步紧逼的理由。现在好了红线说清楚:谁动手,谁挨揍。任何国家只要攻击中国大陆,无论从哪里发动攻击,都将遭到对等、本土反击。历史上没少见过“老实人被逼急了”,一旦还手,往往让挑衅者后悔莫及。 在亚太风云变幻的2025年,中国核防御承诺本该是全球稳定的定海神针,却屡遭曲解,化作外部势力步步紧逼的借口。红线一划,谁敢越界,谁就得直面本土回击。这场无声较量,挑衅者会后悔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当天就郑重宣布:核武器只为自卫,绝不首先使用。这话不是说说而已,从那以后,中国在联合国、在双边对话里,反复强调自卫防御的核战略。核力量保持在最低水平,只针对遭受核打击的情况。想想看,这在五个核大国里,中国是唯一承诺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区使用核武的。目的是啥?推动全球裁军,维护世界和平。可惜,有些国家不买账,总爱断章取义。 比如2009年那份国防白皮书,本来呼吁所有核大国暂停新型核装置研发,结果境外媒体一顿曲解,说成中国单方面让步。闹得中国外交一度被动。类似事儿不少,2010年西方炒作中国核导弹言论,硬说中国战略不透明,其实中国核政策比谁都稳当。2016年美国副国务卿还呼吁对话减少核误判,可转头自家报告就渲染中国威胁。2022年BBC文章提核战争阴影时,也承认中国危机中保证不先用核,但总带点疑虑。说白了,这种误读像戴了有色眼镜,把中国克制当成好欺负。周边摩擦一多,台海、南海、边境,总有军舰飞机贴近,借口航行自由,实际蚕食空间。中国优先对话化解,可对方得寸进尺,把不先动手当软肋。 这种逻辑,搁谁身上都窝火。历史上,中国吃过不少亏。20世纪中叶,面对外部侵略,从局部抵抗到全面反击,让对手付出代价。不是好战,是底线被踩到底了。民间也常见,老实人忍着忍着,一爆发就把事儿翻盘。核政策也一样,本是给世界立的规矩:我承诺不先动手,你也别乱来。可误读一多,就成了步步紧逼的理由。2025年上半年,外部动作频频,美日澳联合巡航台海,印度边境小动作不断,南海渔船纠纷升级。中国决策层一看,这光解释不够,得用行动说话。 转到2025年4月,台海局势又紧了。东部战区从4月1日到2日,组织陆海空火箭军环台军事演练,代号“海峡雷霆-2025A”。重点练查证识别、警告驱离、拦截扣押,检验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直接点名:某些势力越界干涉,只会招致更强回击。这不是吓唬人,是对“台独”分子的惩戒。 日本那边,防务官员还嚷嚷要帮台湾,中国立马在冲绳周边调整部署,东风导弹射程覆盖全境。日本瞬间消停。美方白宫重申反对武力改变现状,可中国行动清清楚楚:任何针对大陆的攻击,无论从台海、南海还是其他方向,都将对等本土反击。这话戳中要害,2025年5月3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林剑发言人重申台湾问题是中美第一条红线,反对美对台军售。演练一结束,东部战区发言人施毅说,部队高度戒备,持续练兵备战,坚决挫败任何分裂图谋。 再说东南亚,2025年5月28日,泰国和柬埔寨因边界纠纷爆发争端,到7月24日升级成军事冲突。双方交火、炮击、火箭弹袭击,泰国甚至空袭柬境内目标,造成平民伤亡,16万人被迫撤离。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呼吁克制,美国国务院也表示关切。中国没直接卷入,而是稳住大局。外交部亚洲事务特使邓锡军9月9日在马来西亚东亚合作高官会上,同泰柬马三国交换意见,推动和平解决。泰国总理阿努廷10月11日说,要谈判化解,提出撤重武器、扫雷、打击跨境犯罪等条件。7月29日,双方正式停火。 中国这边,同期南海系列部署护航“一带一路”。中越陆军“携手-2025”联合训练在广西沿海搞,练反恐突击。中泰“蓝色突击-2025”海上行动在广东湛江港,检验快速投送。表面常规协作,实际守护泛亚铁路、中泰贸易、柬埔寨基建通道。谁敢破坏,中国经贸链条随时调整,暂停项目或冻结资金。泰柬冲突刚冒头,就被摁住。没发一枪,却让小摩擦没升级。这招“利益+军事”组合拳,高明。 这些事儿串起来,看出中国转变。过去被动澄清,转为主动亮剑。2025年5月12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国家安全》白皮书,直说维护发展权利是红线,任何损害图谋都强力反击。反对滥用出口管制、单边制裁。国防部7月14日新闻发布,重申不首先使用核武,但核力量及核政策高度稳定。1月23日专家访谈也说,提升核反击能力是为防止核战争,遏制先发制人冲动。中国军事科技进步,东风系列、先进舰艇、航空力量,能直达对手核心。 而打仗是下策,让对手不敢打才是高招。中国用对话加实力,化解台海隐患,稳住东南亚,没让冲突扩散。展望后头,这种模式会深化,推动多边合作。红线画的是底线,更是实力。谁越界,等着不是警告,而是对等本土回击。到时,后悔的准是挑衅者。
外媒报道消息,我国重型合成旅已经出现在中印边境敏感地区附近。一眼看去,全部都是清
【36评论】【3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