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

虎虎聊娱乐 2025-10-19 01:46:48

1956年,在郭沫若、吴晗的强烈要求下,国家同意了挖掘万历皇帝的陵墓,在打开棺材后,熠熠生辉的龙袍还未等欣赏,立马暗淡下去逐渐变黑,周围的文物也灰飞烟灭,眼前一幕让所有人目瞪口呆,存在多年的文物为何在刹那间消失殆尽。 三百年尘封的帝王陵,一把钥匙打开,里面金光闪闪的龙袍转眼变黑,陪葬的宝贝瞬间灰飞烟灭。这不是小说,是1956年那场发掘的真事。空气一冲进去,千年文物就这么没了,到底是技术跟不上,还是人太急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考古工作刚起步,大家对历史热情高涨。明代资料少,郭沫若和吴晗商量着挖十三陵的长陵,里面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东西肯定多,能帮着研究明史。 他们拉上其他专家写报告上报,讨论时有人说技术不行,容易毁东西,但郭沫若他们坚持说现在条件够用。1956年5月,国家批了试掘计划。 队伍到昌平天寿山,长陵位置难找,挖了好几天没影儿。大家一合计,先挖小的练手,转向定陵。定陵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两位皇后的陵,规模小点,但结构差不多。附近地面塌了,露砖头,大家觉得这儿就是入口。 发掘从1956年5月17日开始,工人们挖土清路,慢慢露出地宫门。赵其昌队长带队,一步步推进,到1957年9月19日,终于打开地宫。三千多件文物堆那儿,瓷器玉器织物应有尽有。 棺材一开,龙袍金灿灿的,绣龙纹路清楚。可空气进来了,氧化反应立马发作。龙袍颜色褪去,先暗后黑,丝线脆了。周围丝绸帛画也变样,墨迹晕开,纸书碎成渣。 大家傻眼了,这些东西在密封里好好的,怎么一见天日就毁了? 当时保护技术差,没想到空气会这么快破坏有机物。丝织品接触氧气,纤维断裂,颜色氧化。考古队没戴手套,直接上手拿,加速了损伤。定陵出土的织物,本来柔软有光,现在僵硬发黑,好多没法修复。 更糟的是,后续处理也没跟上。博物馆想快点展出,仿了新棺,把原棺扔山谷里。夏鼐知道后去捡,已经被村民拿去烧柴或做家具了。三具楠木棺,就这么没了。 丝织品想加固,用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刚涂上看着稳,过几个月涂层裂了,织物更烂。仓库温湿度没控,霉变又来一波。专家们看着这些残片,损失没法补。 这事闹得大,国家1958年就发文,帝王陵不准随便挖,除非技术过硬。十三陵其他十二座才保住了完整。定陵成了教训,提醒大家考古不是挖宝贝,得科学保护。 说到底,那时候条件有限,热情过头了点。郭沫若他们想多了解历史,本意好,但没算到风险。吴晗也一样,推动得紧。现在回想,这场发掘虽毁了东西,却让后人学聪明了。文物保护从这儿起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遗产。 如今,考古界强调“最小干预”,地宫不开,雷达探。技术进步了,卫星遥感都能看地下。国家文物局管得细,定陵的错不再犯。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